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七月:诗歌的精神和美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长城》文论丛刊 七月 参加讨论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之一。他说过:“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那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他还说:散文诗这种形式,“足以适应灵魂的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动荡、波动、惊跳,道出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于我而言,散文诗并不陌生。我的第一首诗就是散文诗,发表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北京晚报》。自那之后,我自觉偃旗息鼓,原因是已经意识到写这种兼顾散文和诗歌之精华的文体,是一场没有借鉴的探索和追逐,是一场对诗人创造力和耐力的考量,非我的能力所及。
    杨锦专攻散文诗,无疑是将自己置于独木桥之上行走。中国新诗迄今仅有百年历史,在很多诗人和诗学家、文学研究者眼里,散文诗是新诗的枝叶和衍生,不能自成体系;就像随笔,纵然你身怀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也翻不出散文的手掌。 但杨锦在散文诗这条不归路上孜孜不悔,他汲取了波德莱尔的散文诗精髓,却不做"拿来主义"的听命者,而是更新了"动荡、波动、惊跳"之说,建设了中国式散文诗的精神和美好。
    我与杨锦至今不曾谋面。我跟他的相逢相知,停留在他的文字里;准确地说,我在他的散文诗里毫无干扰地自由聆听来自灵魂的呼吸——那是轻畅、清澈的,是诗人精神的守望和对生活美好的祝福之乐章。
    杨锦对于诗,不是倾心钟爱,而是敬仰和信奉。他在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杨锦散文诗选》后记中说:读诗、写诗已经成为生活的习惯和生命的本能。一种成为习惯和本能的,习惯和本能那根弦的另一端,一定系着纤尘不染的精神本我。既非诗陪伴了他,亦非他陪伴了诗,他的诗,他的生命轨迹,就像是铁轨和枕木,坚实地铺在他的岁月里,承受他的生活驶过时光的荷载。他在《独守诗歌》中袒露心迹:
    ……
    诗的微笑,诗的花朵
    铺满每一个早晨;
    诗的星光,诗的灯火
    照耀每一个黄昏。
    即使贫穷得没有一文,只要有诗为伴,却也充裕一生。
    ……
    他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绝不是彪悍、粗犷的代名词,它的宽广夐辽,是这里的儿女内心四溢炽热和对世间万物的观照。这片天空滋养了杨锦对诗的无限寄托和一往深情。他是一个极其细腻和心如发细的诗人,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89次列车,集宁南站的5时20分,父亲站在月台上等候他的场景,那一幕,始终盘踞在杨锦日思梦想,诗翩然而至,充当了他传递“精神和美好”的重要驱动力。
    草原的深处,旅行的异乡人,在踩踏了草原之后,又渴望美味的羊肉和羊汤……
    于是,好客的牧人在栅栏里四处抓寻
    每一天,都有不幸的羔羊
    被送上屠宰的灶台
    草原无语,只有大片的白云在天空上缓缓飘动
    异乡人载歌载舞,驰骋纵横
    我看见羊圈里的羊
    眼里都含着泪……
    ——《羊的泪》
    拥有对万物的悲悯之心,才能看到羊的泪。显然,杨锦的悲悯之心,只不过是他心中大爱的一弯溪流。由此我想,诗歌的精神,在于传达人和他所经历的生活之间的和谐,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爱上她,美就无处不在。缤纷世界的缤纷情愫——爱、恨、眼泪和欢乐,起承转合皆因爱而深刻,因爱而美,因爱而绝妙。在杨锦的散文诗中,我们经由杨锦的眼睛和内心,发现了自己身边的那么多隐藏着的美和曾屡屡“失之交臂”的诗性。
    值得商榷的是,轻易地把杨锦定位于"公安诗人",颇有消减乃至无视创作成果之嫌。当下,人们不假思索地把职业是公安的诗人统统称为"公安诗人",杨锦也难逃此"劫"。我曾悉心研读过这些身份为警察的代表性诗人的作品,如侯马、艾明波、田湘、杨角、许敏、苏雨景、谢长虹……写作视阈无一囿于职业,而是放眼时代和人类,尽情万物和敬畏生命。准确的定义就是摘掉"公安"的冠冕,还其不加任何修辞的"诗人"称谓,令其自由地伫立在诗歌的霄壤之间。
    在杨锦的散文诗里,我看不到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炫技的词句搭配,一切都是自然流露和恰到好处,平实温和却充满哲思和显现深度。因而他的作品就在似漫不经心中带来震撼,如深海酝酿的潮涌,缓缓滑到你面前时,瞬间便是骇浪的冲撞。读其一个个篇章,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起相似的旅程——在大草原的蓝天白云下,萋萋芳草间,多少鲜活的桥段越来越清晰如雕塑般地浮现在眼前……
    杨锦的散文诗正好呼应并践行了艾青的诗歌论——朴素,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盖空虚;单纯,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集中,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明快,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
    杨锦的写作,无疑是对诗歌的装神弄鬼、画地为牢、娱己的个体宣泄的批评,是对诗歌回到社会和时代、拥抱人民群众的呼唤。大国,诗歌大国,有义务更责无旁贷地要讲好接地气有气质的中国故事。
    杨锦的散文诗,似乎一直默默地陪伴着他的岁月、四季,陪伴着他的每一天。当我们也同样经历的风霜雨雪、暖日晴天的似曾相识的日子的时候,又有谁能在喧嚣或是独处的瞬间,将心绪间的波澜,以或长或短的文字抒写着,抒写的同时又思考着呢?他在《限界》中写到:
    ……
    渴望有一次不规则的蜿蜒,将生命融为一体,或者化作瀑布,做一次壮烈的辉煌,然后在远方消失。
    然而,每一个日子都充满了形状。
    我们只有永不停息地流动,潮湿的思念,在水草和泥土下默默地浸透、蔓延。
    当我于春日的黄昏邂逅杨锦的这本散文诗选,让我把以前匆忙活过的日子,又认真地深刻地活了一次,正如丰子恺所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而丰子恺之言,仿佛是对杨锦的穿越时空的评价。杨锦的“有心”,早已嵌入他的灵魂里,是对生命历程和人生之旅的淳朴的回荡、回响。
    通常对一本书和一首(篇)诗的评价,对作者的评价,大都从文本所涉及的各类理论或是语言驾驭和意境创造上予以解析并判定。但你会发现,杨锦是在生命历程中的某些时刻,所见、所闻、所想,都是深情地凝望或回眸,以此付诸于诗篇。这些篇章亦是从他的生命中析出的菁华,当这菁华以文字现身于世间的,它便同时具备散文诗的匠心和睿智。
    在这本集子中,有一些形同新诗的散文诗,我以为绝非偶然之作,而是杨锦对散文诗形式的一种大胆思考和尝试,比如《我看到翅的挣扎》:
    ……
    无鱼的翅
    来自遥远的海
    悲剧的故事,从血腥的旅程开始
    ……
    还有《画家印象》,全诗两节,共十句。每句并不长,有的只有四个字。乍一看,就是新诗。杨锦这些数量不多的散文诗,让我想起一些诗人在新诗写作时,句式越来冗长,分辨不清是诗还散文或散文诗了。杨锦的这一小部分像新诗的散文诗,恰好与一些新诗创写作散文体化相向,应该理解为是尝试,或是在投石问路。
    这应当是一种毫无意义和没有结果的尝试。散文诗和新诗写作突围,功夫不在于形式,甚至是语言形式,我倾向于在诗人个性化——即写作风格作些尝试。写作风格,是一位诗人作品的辨识度的体现,可能是诗歌创作进入瓶颈期最有效的突围。好在杨锦并不留恋这种尝试,他很快意识到这种尝试是浮光掠影,很快果断地将其摒弃。
    说到诗歌辨识度,不妨说一说当下诗歌的症结。客观上是因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崛起和开放而起,使诗歌创作数量到了井喷态势,但匮乏好的作品。遑论高峰,即使高原之作也寥寥无几。有不少诗人误以为诗和数量可以成正比,倡导什么“每日一诗”云云……我认识新加坡一位诗人,每天给我发来10余首,坚持不懈;天天投稿,遭遇都是一样的,均一一石沉大海。我知道她为了成名还在疯狂继续 ……
    窃以为,量化写作,都跟文学无关;尤为诗歌。诚然,诗歌写作给人的错觉是不需要数天或数月、数年苦行僧般的煎熬,误以为可以急功近利又附庸风雅。其实不然,诗始终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要求高度凝练,须将全部情感浓缩在字里行间,然后由读者随着阅读触发。很多资深诗人,都越来越觉得诗难写。
    杨锦给我的短信,称自己懒惰愚钝,每一篇章写作进程都缓慢。懒惰愚钝是戏言,进程缓慢却是写作态度,杨锦是想写出更有质地的诗,固然要对自己日益苛刻。
    杨锦写诗,跟名利毫无瓜葛。正因为隔绝名利,他才可能从容地写,从容地恪守文学的尊严和底线。
    从杨锦的散文诗里,我似乎看到一种希望,它可能将是继分行诗之后的新诗的一个最有希望的写作方式。
    应该说,杨锦的散文诗的精神和美好,成就了杨锦的每一个篇章和生动的作品力量。
    原载《长城》文论丛刊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