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贺绍伦:一个值得“大写”的民乐传播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越声 参加讨论


    
    贺绍伦(左)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时与同学学习戏曲知识
    “虽然我成不了演奏家,也成不了教育家,但对民族音乐热忱的心永远不会变。我做这个民族音乐网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能够让大家获取信息,从中受益。 ”
    想写他多年了,因为他的执著让我时时注目。他小时候热爱民乐,长大后痴迷民乐,如今他把传播民乐视为己任。他就是华音网站的创办人贺绍伦。提起这个网站,民乐界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在国内,“华音网”也是最早开办的民乐网站。
    15年前,“华音网”刚刚创办不久,我认识了贺晓同学的一句话,让他决定回归民乐华。那个时候,虽然匆匆一瞥,但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抱有民族音乐振兴情怀的大学生。以后陆陆续续要不在上海、要不在杭州碰面,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以后的几年,贺晓华的创业故事频频在民乐圈里流传。在最困难的时候,许多热爱民族音乐的网友捐款接济网站,许多媒体了解到这个情况,纷纷报道给予支持。
    那时候在贺晓华的心中,“华音网”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有一次他在电话里哽咽着对我说着感恩的话,我清楚他想说的是“创业再难有多难,再苦有多苦,在路上的人其实最需要一种勇气” 。
    经过了那次磨难,贺晓华对推广中国民乐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但值得庆幸的是,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与一个同样热爱民乐的东北女孩牵手,彼此相爱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与此同时,贺晓华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贺绍伦” 。
    贺绍伦从小生活在山西一个农村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终于有一天考进了山西的重点中学,继而又考上了杭州的大学,成为一个“理工男” 。长大后他才明白爷爷奶奶其实也不是自己的亲爷爷奶奶,他们是对母亲有恩情的两个普通农村老人,但是他幸运得到了两位老人淳朴善良的亲情和温暖,因此他懂得了知恩图报,知道了回报他们最好的语言是关爱社会,所以在民乐推广事业中也无私地奉献着真心。
    贺绍伦告诉我,爱好民乐是受家庭的影响:“因为我的祖籍在河南南阳,后来举家迁往山西运城地区。运城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音乐文化、戏曲文化的融合性很强,加上我的父母都是民间艺人,他们对河南豫剧以及民间曲调非常熟悉。那时父母经常随剧团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为广大农民群众演出。 ”
    贺绍伦记忆犹新的是,一次他偷拉父亲的胡琴,把弦调断了,父亲并没有责怪他,只是说玩乐器可以,但不能成为主业。尽管父母从事民间音乐,可他们深知做艺人的辛苦,因而不愿意让贺绍伦再走他们走过的道路,更愿意让他读书上大学。
    到了初中,音乐老师说扬琴可以左右手配合,有利于开发大脑,从此贺绍伦开始学习扬琴。到了大学,因为会弹扬琴,他参加了学校民乐队活动。那个时候他最关注的是中央台和地方台播放的民乐节目,也特别关注报刊对民乐的介绍。然而,失望多于希望,他感到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介绍民族音乐的内容都偏少。为此他还曾给报纸和广播、电视台写信,呼吁多增加介绍民族音乐内容的栏目,可惜,换来的是他的叹息:“为何没人愿意为弘扬民族音乐多做一些工作呢? ”
    大学毕业前夕的一天,同学们聚在一起,谈及“什么是幸福”的问题,有位同学回答:“幸福就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能以此为生。 ”同学的一席话,令贺绍伦醍醐灌顶:“我到底热爱理工还是热爱音乐? ”权衡下来,他觉得尽管自己学的是染织专业,可内心的天平还是向民族音乐倾斜着。
    经过不断思考和研究,他发现当时中国大陆没有一个系统的音乐网站,尤其是民乐的专业网站,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先尝试着做了一个网页,仅仅发布一些有关民族音乐的信息而已。当时的出发点“也就是不用求着别人去多宣传民族音乐而已” 。如今想来,正是同学的一句话,改变了贺绍伦的生活轨迹,而“当一名印染工人”的想法就此打住。
    “虽然我成不了演奏家,也成不了教育家,但对民族音乐热忱的心永远不会变。我做这个民族音乐网站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能够让大家获取信息,从中受益。 ”贺绍伦说。
    理性与感性并存,再现艺术的光华
    “一个人在一生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是很不容易的” ,贺绍伦感慨道。在人生和事业的航船中,尽管他遇到过狂风激浪,尽管船也曾短暂搁浅,但贺绍伦并没有弃桨上岸,而是依旧追寻着心头的目标,执著前行。
    如今,华音网站利用多年来积累的资源,稳步上升,在民乐圈家喻户晓。同时,也利用教师资源为学生组织各类大师班,形成华音品牌音乐教育机构。贺绍伦说:“我们成立这个机构的目的就是希望热爱音乐的孩子们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音乐素养,同时也提高竞争力,我们把对音乐的热爱和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音乐教育中心。 ”
    然而,同质化的网站先后建立,华音网也遇到了很多挑战。于是,一向有着前瞻性的贺绍伦在大量录制民族音乐音像制品外,还开始录制昆曲等戏曲音像制品。这是否是在突破传统音乐萧条环境过程中的一种转型?他如此回答:“受家庭影响,我很喜欢戏曲,多年来也看了许多戏曲节目,期间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这个地方是表现演员脚上功夫的,镜头却切到了演员的上半身;这个地方眼神里面有戏,镜头却给了个大全景;这个地方是对子戏,两个人的关系、调度很重要,但镜头却对着另一个演员;这个地方有‘戏点’ ,但镜头里并没有这个‘点子’ ;这个时候演员在沉稳平静地演唱,镜头却在乱晃……这都是戏曲录制过程中的不足。 ”
    面对戏曲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贺绍伦恰好可以将他多年来在音乐制作上的优势运用在戏曲节目制作上,“从而让乐队的声音更加优美动听,让演员的唱腔更圆润、念白更结实,尽量避免上面提到的各种不足。 ”
    贺绍伦学的是纺织化学的染整工程,通俗来讲就是染布,把多少数量的布匹放在多大的器皿当中,加入多少水、加入多少原料和多少助剂、在多少温度下经历多少时间,才能得到某个特定的颜色。“再看我们的演出,需要演员、导演、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的精准配合,才能呈现一场精彩的节目,表面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需要的是精准、理性的艺术创作和再现。所以我的工作需要理性与感性并存,来再现艺术的光华。 ”
    贺绍伦表示,要达到“音画俱佳”的效果,就必须真正提升录制的质量。“我们在剧场里欣赏演出,同形成影像之后的观感会有很大的差别。导演的处理在现场观看很有感染力,但拍摄下来之后就觉得很平,缺乏亮点。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动作、视觉和语言对导演构思进行解构和再现,找出作品的情感高潮,然后再采用合理的镜头语言去阐释它。 ”
    贺绍伦举例说明,秦腔这样的传统戏中会有大段的唱腔,演员跪在地上一唱就是20分钟,“录制者不能一直对着演员始终一个镜头拍下去,而是要通过其他角色的反应来表达情感,这样才能做到镜头语言丰富,让观众更好地感知戏曲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
    我认识贺绍伦多年,发现他每次都在“进步” ,他用“艺无止境”“与时俱进”来解释目前戏曲录制的发展:“比如4 K、 VR,还有戏曲人物影像艺术、电影级影像制作、院线级戏曲电影影音制作等,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
    贺绍伦总是说:“既然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应该享受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愉悦和快乐。每到华灯初上,我会打开蓝光播放器,放入我制作的戏曲,与朋友、家人再次领略那曾经的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