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应该关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裸露出的丰富的层面,以更人性的眼光观察和凝望生活的复杂和多元,以独立的声音陈述自己的发现,以文学的能量描述历史的嬗变。 一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对作家和评论家的独立意识是一种考验。一个拥有独立精神向度的作家,在写作中不会忘记,要以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显示自己的创作个性。 那么拥有独立的精神向度的评论家在整个社会浓郁的务实气氛中,如何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分析当代文学中的重要现象和问题,发出批评独立的声音呢?这对于评论家来说是一个重要而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到底是评论家的专业素质不够,无法发现文学创作中的问题和现象;还是他们不想说出真话,而仅仅成为文学市场化过程中的“广告代言人”。 其实说真话常常是对于批评家品德的要求,但对于文学的发展而言批评的识见是更重要的,这也是文学评论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有价值的见解对评论家思想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评论家除了有不惧权威,不为利诱的品质,还得拥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分析问题的思想能力和理论素养,这是当代文学评论发展对评论家的要求,这也是当代文学发展对评论家的要求。 理论素养自然离不开研习与应用中不断地积累,那么思想能力更是在对现实问题的发现与解析中不断磨砺出锐利的锋刃。 看起来批评家面对的是作家的作品,是一个虚构的文本,但是作家的写作来源于他对人类生活复杂经验的真切感受与敏锐洞察,是他们对个人所面临的情感与理性的冲突,在选择生活时遭遇的矛盾与困惑的理解与描述,所以批评家在分析小说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他对时代氛围与社会结构的敏感,对个体的有温度的日常生活的体认,一句话,批评家当然要应对我们时代的复杂经验,要理解正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结构,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经验,认识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问题,也就是善于发现中国独特性的问题。而这些思想的资源将构成他们文学批评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前提和基础,批评家如何来剖析作家对我们时代的丰富的生活形态的捕捉与展现? 二 “底层文学”是近年来在当代文学评论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且考验着当代批评界思考能力的课题。对于“底层文学”的辨析,可以看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对文学价值的理解。 首先“底层文学”到底是一种题材决定论的命名,还是对创作主体的一种确认,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其实“底层文学”不仅仅属于文学,也属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范畴,“底层文学”,作为带着当代中国社会信息的一种写作实践,它们已经是研究中国当代问题的重要文本。 有的小说编辑对“底层文学”的文学水准不能接受,对一些杂志设立的专栏表示不能理解,有的批评家认为“底层文学”“粗鄙化”缺乏思想和艺术的含量,这些当然是从文学或小说的艺术和技巧的方面对“底层文学”的一种评判,但对于“底层文学”的认识与分析不能仅仅从这单一的向度。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析角度,比如“底层文学”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知识分子与“底层文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急剧变化的中国现实改写着许多人的命运,上世纪80年代以前那种“大一统”的生活模式发生了裂变,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阶层差异扩大、生活演变出多种层次,我们感到个人生活经验的有限。一个对冲基金管理者和一个售票员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一个酒吧的DJ和一个送水工的生活节奏也不同,一个经常在倒时差的“国际自由人”和一个从没有离开过自己家园的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不同阶层的人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人感到了时代的激流冲击着自己内心,但自己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选择自己的生活呢?一些作家的视线开始关注着这些“驿动的心”,一些敏感的打工者用笔写下了自己真实的体验和困顿,有些作品不免粗糙,但他们的写作与记叙、保留了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经历,应该说这也是当前中国复杂经验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微小的,但也是中国经验拼图中的一部分,是时尚化生活无法化约的生存经验。广东打工妹郑小琼以散文《铁,塑料厂》获得了《人民文学》“新浪潮散文奖”。谢有顺这样评价她的写作:“她对一种工业制度的反思,对一种匿名生活的见证,带着深切的、活生生的个人感受,同时,她把这种反思、见证放到了一个广阔的现实语境里来辨析。” 其实简单地对“底层文学”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评判,虽然观点相互对立,但都属于单一的思维模式。“底层文学”是一个正在持续着的写作实践,“底层文学”的写作当然有个体的差异,作品的层次和水准并不整齐划一,他们到底能不能坚守民间的身份和立场?能不能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生命力?或者说他们有没有认识自己的生存状态的能力?这些都是可以批评和关切的问题,但“底层文学”的确对消费至上的写作模式构成了一种对抗,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裸露出的不同的层面做出了一种呈现,而这种呈现正是文学对当代丰富而变化的生活形态的一种记录与把握,“底层文学”是中国当代史建构中的一个环节。 从这个角度认识“底层文学”的意义,并不意味着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文学,而是给文学以更开阔的视野,关照我们的生活和心灵,留下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丰富而复杂的镜像。 在一个“文化产业”发达,大众文化追随着娱乐和时尚风潮的时代,评论家应该关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裸露出的丰富的层面,不同阶层的人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交战中选择自己的生活,走出娱乐化与时尚化的想象模式,以更人性的眼光观察和凝望生活的复杂和多元,以独立的声音陈述自己的发现,以文学的能量描述历史的嬗变。 原载:《文学报》2008-11-2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