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当代中国文学怎样才能具有世界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文新 等 参加讨论

    文化“化”人,文艺“养”心
    
  仲呈祥、张金尧在《必须坚持“美学的历史的”文艺批评标准》(载《求是》2008年第21期)一文中指出:我们既要防止在历史层面失去价值判断的大智慧而津津乐道于形式层面的细枝末节的小聪明,也要防止离开对文艺本体真切的美感体验,去空洞地作出大而无当的价值判断。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历史并获得生存智慧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只有对历史进行扎实研究与严肃思考并赋予它隽永的美学品位的文艺作品,才能给观众以理性思考的快感和诗意的美感,才能赋予此类作品以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文化“化”人,文艺“养”心,着意引领,贵在自觉。而文化一味“化”钱,文艺止于“养”眼,则后患无穷。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只有有了高素质、高境界的人,才能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熊 文)
    当代中国文学怎样才能具有世界性?
    童庆炳在《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发表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一文中说,文学的世界性是多元的聚拢,是世界各民族文学丰富性的结合。文学的世界性我更喜欢把它理解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平等对话。既然是对话,就可能有同质性的成分,也有异质性的成分。其中我认为异质性的成分是更为重要的,各民族都把反映本民族生活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拿出来,那么全世界的读者就能欣赏文学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就能听到众声繁会的奏鸣曲。如果说文学的世界性是大海的话,那么不拒众流方能成其为大海。在世界文学的大海里,具有民族性的成分越多,各具特色的东西越多,那么文学的世界性也就越强。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文学的世界性,那么当代中国文学怎样才能具有世界性呢?那就要尽量拿出中国自己的货色来。就是说,我们只能从中国文学的民族性的独特性走向文学的世界性。文学创作如何增加时代的精神新元素和艺术新元素是提高当前中国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的文学如何能更好具有世界性的关键所在。
    “地震诗歌”的意义
    张清华在《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发表的《我们会不会错读苦难——看待“5·12诗歌”的若干角度》一文中说,对于那些最广泛意义上的“地震诗歌”写作,我只能说,它们的意义都需要检验——不是让批评家或者“质检员”来检验,而是要用每一个写作者自己的良知来检验,用其思想的状况和精神的现实来验证。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一次民族激情的释放,一次价值观的集体反思和蜕变,一次道德良知的奋起,一次哀情的诉说,甚至一次泪水的伟大奔涌……我们这个民族太需要用眼泪来洗刷这些年欲望的红尘和道德的锈蚀、太需要用泪水荡涤我们钝化的良知和彼此隔膜的心灵了。因此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在意这场运动会不会留下长久传诵的诗歌作品,不在意诗歌会不会在这样的群众运动中获得“复兴”,因为这既不现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歌会像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说的那样,成为“激发神性和灵魂”的形式,成为唤起良知、推动社会进步的借力方式。 (文 新)
    调整好理论立场
    赖大仁在《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上发表《新时期三十年文论研究》一文认为,第一,调整好理论立场。当代文论重建还是应当站在当今时代的现代性立场,从我国社会文化及其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出发,着力于研究和回答当下社会和文学发展现实中的根本性问题,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造,介入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现实,有效参与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变革发展进程。第二,强化“问题意识”和理论反思精神。如果说当代文论存在“失语”现象,那么主要就表现在它与现实要求脱节,缺乏当下的“问题意识”,不能抓住现实中的根本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理论命题,不能创建有价值的文学思想和文学精神,丧失了作为文学理论的应有功能。第三,现代化为体,各种理论资源为用。所谓“现代化”,就是我们用自己国家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的现代化,主张:以现代化为“体”,以各种理论资源为“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重建我国的当代文论(文化)形态。
    融审美与启蒙为一体的美学意向
    
  金雅在《文学评论》2008年第5期上发表《全球化语境与“人生艺术化”命题的当代意义》一文认为,“人生艺术化”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经梁启超、朱光潜、宗白华、田汉、丰子恺、郭沫若等一批初具现代美学意识的中国现代美学家、艺术家的共同倡扬、阐释而确立。它倡导以美的艺术为武器,将艺术、美、人生相统一,通过濡染、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情致,来超脱功利、工具的束缚,超越小我、现实的局限,追寻生命与人生的意义与韵味,建构诗意人格和诗化人生。这一融审美与启蒙为一体的理论命题与美学意向,以对诗意人格精神和诗性人生境界的激情关注而凸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情致,在当时虽不免高蹈,但在当下以经济与技术为前提的全球化语境所促生的文化新格局与艺术新势态中,其所倡扬的人生美学观与诗性艺术观,在对于美的内在品格与精神旨趣的追求、对于生命与人生的诗意建构与诗性超越的追寻这两个方面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与独特的意义。
    原载:《文艺报》2008-12-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