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学热”与“经典热”背后的忧与喜 一般地说,国学就是指中国的传统之学。过去有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即经学(包括小学),史学,也叫乙部之学,子学,集部主要是辞章之学...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和孙绰、孙统、谢安等41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兰亭集会。曲水流 ,畅饮赋诗。时人将这些诗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
多年以来,“先锋批评” 总是一切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终结”事件的“在场者”,因为它的基本存在方式即是以持续不断地宣告“他者”的“终结”确认“自我”的无限“在场”。今天...
●旅居海外十多年的我每次回国,都难免大惊失色,自觉十分“愚昧落后”,跟不上形势。这里说的形势非仅指社会观念,而是社会观念骤变在文学意识形态领域的反馈。 ●深厚而美艳...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它丢失了文学性,而在于其批判精神的不断流失。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越来越多地借用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理论资源使得文化...
网络文学即与网络有关的文学。它起码有这样两类:一是印刷类文学的网络化;二是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原创文学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虽然发在了网络上,但只要质量过关,以印刷方式...
内容提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是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的。当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转化为主导性的...
杜甫的《羌村三首》是著名的诗篇。其中第二首的开头四句是: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对于第四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可以清代著名的杜诗专家仇...
内容提要 文艺复兴不能带来个人的独立与解放,人类个体的确立不是因为有了个体性的艺术,而是因为有了个体性的生产方式和保障个人个性化的“资本”。指望文艺复兴带来个体的解...
特邀主持人:朱寿桐 主持人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人气很旺。这不仅是指这个专业研究生招生报名总是十分踊跃,更是指有许多本来可能与本专业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也纷纷加入中国现...
《典论·论文》和《文赋》各有一段话提到文体的特点,为文学史家所熟知。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 “诗缘情而绮靡,...
把“文艺评论”与“媒体文艺传播”这两件事放到一起,就好像把两个见不得离不开的人搁到一间屋子,真说不清楚会出什么事,或者说,一定会有多种不同的效果。文艺评论,它的背...
叶舒宪、萧兵和韩国学者郑在书合作撰写的《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碰触》一书,洋洋一百七十余万字,利用跨学科的“综合证据”考释追索“中国古人的世...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吴承恩生卒年一直争执不休,堪称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一、 生于1500(弘治十三年)说。赵景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年谱...
文学批评之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学事业,那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按照当代法国批评家阿尔伯特·蒂博代的看法,那是在1827年,在法国的大学里出现了文学批评课程。文学批评家作为教授,...
内容提要 秉持公心对20世纪中国文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反思是一项严肃而庄重的学术工程。然而,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影响下,近来一些作家和批评家撰文情绪化地颠覆鲁...
现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媒体时代。电子文化压倒印刷文化,大众传媒压倒精英文化。借助媒体,有人可能一夜成名,远离媒体,轻视媒体,就只能无人理睬。传媒对人的控制力达到了无...
今年《博览群书》杂志第一期刊登了张弘先生的大作《学术真理、政治正确与个人是非》一文,对我提出了十分严厉的批评,说我“懵懵然昏昏然”,“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之臭”,...
当下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研究状况,无论如何让人乐观不起来。且不说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们的研究著作,仍然引领着当下的研究方向,就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西方汉学家的研究成...
内容提要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