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勇攀艺术高峰 振奋民族精神——从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杨雪郭海瑾 参加讨论


    
    陈平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新疆巡演现场。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剧照
    编者按:
    在今年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作为北京市代表团演出项目荣获戏剧类剧目金奖。9年来,国家大剧院坚持艺术为民,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推出了一系列中国原创作品,旨在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展示中国力量。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
    学术周刊: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9年来,创作推出了一系列中国原创剧目,其中,大剧院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今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作为北京市代表团演出项目荣获戏剧类剧目金奖。请问国家大剧院最初创作这些中国原创剧目的初衷是什么?
    陈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他强调,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艺术创作的信心。国家大剧院开幕运营9年来,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致力打造中国原创作品。《冰山上的来客》就是我们推出的一部很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国家大剧院之所以制作这些原创剧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坚持艺术创作的导向性,力争创作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创作导向和创作基调。“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是国家大剧院的办院宗旨,作为国字头的艺术机构,大剧院必须要有“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讴歌”的责任与担当,要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意识,所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要承载一种精神,传递一种价值,并且是向上的、积极的、明亮的、健康的,要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保持一致。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正是这样一部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有着丰富思想内涵和强大精神力量的作品。
    其次,我们创作《冰山上的来客》这样一部民族题材的歌剧作品,也是为了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展现爱国主义情怀。1963年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以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银幕经典,特别是影片所展现出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也是大剧院的责任。此次,《冰山上的来客》作为北京市代表团演出项目参加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戏剧类剧目金奖,也是对我们的肯定。
    再次,我们推出《冰山上的来客》《长征》《方志敏》等这些中国歌剧,就是希望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例如《冰山上的来客》展现出维汉两族人民为了祖国的安定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共同战斗的精神,对我们仍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歌剧作品中,手持心爱热普瓦的卡拉在战争中死去,纳乌茹兹为了给杨排长报信倒在风雪中,这些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各民族革命先烈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因此,我们特别希望用歌剧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和国际化的艺术视角,来展现这部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为广为人知的经典注入崭新的生命力,让广大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获得心灵的洗礼和精神升华。最近我们9周年院庆期间就推出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哈姆雷特》《阿凡提》三部原创大戏,这些都是我们所推出的原创作品。
    学术周刊:国家大剧院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创作过程中,是怎样打造精品的?有哪些亮点和令人难忘的故事吗?
    陈平: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艺术创作存在着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这个问题如何破解?我们认为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出精品,要克服创作上的浮躁心态,瞄准世界级水准,沉下心来用“工匠”精神打造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艺术作品,在勇攀“高峰”的进程中奋力前行。
    《冰山上的来客》历时两年精心创排,将电影银幕经典用歌剧的表演形式重新演绎,着力在题材与艺术上探索创新。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剧院的平台优势,邀请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组成了强大的主创主演阵容:作曲家雷蕾担任歌剧作曲、词作家易茗担任编剧、导演陈薪伊执导、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维汉两族的著名歌唱家迪里拜尔、艾尔肯·阿不都热依木、努尔古丽·艾沙和杨小勇、陈勇等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联袂演绎。
    另一方面,我们秉承严肃、严谨的创作姿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做急就章,不急功近利,细细打磨。导演陈薪伊曾为思考本剧的舞台空间艺术而深夜未眠,当她终于找到了四个关键的象征意象后,兴奋地在导演工作台本上写道:“半个世纪了,‘翻过千重岭,爬过万道坡’,从银幕到舞台,请允许我用那帕米尔红花、翱翔的雄鹰、伟岸的白杨树、圣洁的冰山,来诠释中国歌剧《冰山上的来客》。”
    雷蕾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作曲,雷振邦先生之女,此番担任同名歌剧的作曲,面对父辈创作的经典,雷蕾本人既有压力,又有无限动力。为此,她曾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重走父亲的采风路,甚至住在塔吉克族牧民的家里,获取第一手的音乐素材。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深深地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在6首电影“金曲”基础上,雷蕾再造《帕米尔红花》等众多新唱段,以丰富的音乐手段烘托父辈脍炙人口的旋律,丰富了整部歌剧的音乐层次。
    国家大剧院邀请作曲家雷蕾与词作家易茗这对夫妻档担任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的主创,也想就此向经典致敬。易茗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曾动情地说:“这不仅是音乐的传承,还是人情感的、亲情的传承,我们能为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作曲编剧,一定是某种特别美好的机缘。”
    同时,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还有一大亮点是它的演员阵容,维汉两族艺术家同台演绎同样是大剧院的精心安排。在排演过程中,维吾尔族艺术家们主动担当起“民俗顾问”,为汉族演员们介绍新疆的风俗习惯等常识内容。排练间隙,一些维吾尔族演员,像努尔古丽还为大家示范起新疆民族舞的标志性动作,演员艾尔肯也用维吾尔语即兴唱起家乡的民歌。排练厅每天都充满了演员们的欢声笑语。舞台上,演绎着军民团结的民族情谊;舞台下,演员们其乐融融、亲如一家,这也正是国家大剧院希望通过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的制作来向大家传递的能量与精神。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曾和我说,参演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令她难以忘怀。这位优秀的歌唱家一直在欧洲大陆演唱歌剧,2015年她跟随巡演的演出团队回到新疆,在家乡的舞台上演唱民族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让她感到无比自豪。
    学术周刊:您刚才谈到,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曾在全国进行巡演,巡演情况如何?观众们的反响怎样?
    陈平:歌剧《冰山上的来客》首演后反响强烈,受到群众们的热烈欢迎。受全国政协领导的委托,国家民委邀请了1300余名在京新疆籍学生和近500名援疆干部到大剧院观看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大家在看后纷纷表示,通过歌剧的形式重温了经典作品,故事感人且富有民族特色,让大家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精神的宝贵,既触动了心灵,又受到了教育。
    为了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这一民族经典,2015年,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开始在全国巡演。艺术家和演员们先后赴上海、广州、乌鲁木齐、和田、福州、南昌、武汉等七地巡演,15场演出惠及观众达2.4万余人次。
    巡演中几乎场场座无虚席,演出谢幕时都会出现“台上唱,台下和”的感人情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经典旋律在剧场久久回荡,经久不息的掌声令人动容。在上海站,演出结束后的喝彩长达十余分钟,许多观众频频挥手、迟迟不肯离去。在乌鲁木齐仅上半场就赢得了11次掌声。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纷纷表示,“今天是第一次观看歌剧,我们非常兴奋。能看到描写新疆的艺术作品更是非常亲切。尤其当看到打起手鼓跳起舞的一幕幕场景,我和同学们都很激动。”一位援疆建设者也表示:“剧中有一段为了亲人的安宁、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尊严而守卫边疆的合唱,跟我们‘援疆人’的感受非常贴切,让我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能出现一部以此为题材的歌剧,实在难得!”不少观众在观看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后表示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尝试。这是观众们对大剧院创排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的肯定。
    学术周刊: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国家大剧院探索中国原创歌剧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些年,国家大剧院在中国歌剧方面的探索还有哪些?
    陈平: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国家大剧院首部改编自银幕经典的歌剧,也是大剧院致力于中国题材原创歌剧创作的系列成果之一。运营9年来,国家大剧院努力打造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中国原创歌剧作品。
    其实早在剧院成立伊始,我们便有了制作中国歌剧的想法。但是当时,对于歌剧创作,我们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可借鉴,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充足,有待完善。面对这些挑战,国家大剧院通过制定“引进来—联合制作—独立制作”的“三步走”方针与国际化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让大剧院的歌剧制作经验日趋成熟,同时逐步建立了包含制作、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乐团、排演团队等8个板块在内的歌剧制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国家大剧院歌剧创作的质与量突飞猛进、成就斐然。在9年的时间里,大剧院共创排制作了67部剧目,“国家大剧院制作”在业内更是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前不久来大剧院演出《麦克白》时就表示:“中国国家大剧院9年中制作了51部歌剧,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百年剧院,如今每年也只能创作出三四部左右的新剧!”
    国家大剧院坚持中国原创歌剧与西方经典歌剧齐头并进,在中国文化中寻找艺术的源头活水,用歌剧艺术形式演绎本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9年来,大剧院共创作推出了22部原创作品,其中原创歌剧12部。从《西施》《赵氏孤儿》等流传千年的历史传说,到《日出》《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现代文学精品;从《运河谣》《冰山上的来客》等蕴含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到《方志敏》《长征》等高扬英雄主义爱国情怀的革命事迹……一部部立足本土的中国题材歌剧作品,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它们以独特的民族风采、深厚的艺术内涵、鲜明的时代精神,加深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纵观大量史诗题材作品,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歌剧《战争与和平》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也需要有这样的作品。中国的长征,作为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享誉世界。为了将这个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实践搬上舞台,国家大剧院历时4年精心打磨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在今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长征》两度热演,每轮演出,售票都提前10天告罄,上座率高达100%。比利时著名导演吉尔伯特更是在没有英文字幕的情况下,坚持看完整场演出,激动不已。谁说红色歌剧就没有票房?谁说主旋律的作品就不受观众欢迎呢?
    2015年,大剧院携原创中国歌剧《骆驼祥子》赴意大利巡演,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题材的当代歌剧,得到了歌剧之乡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实在难能可贵。这些原创中国歌剧,不仅展现了大剧院歌剧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成果,也向世界彰显了蓬勃的“中国力量”和独特的中国魅力。
    学术周刊:请问未来国家大剧院在中国歌剧创作方面有何计划或打算?
    陈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当前,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文化正在以磅礴的气势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相应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国家大剧院也正日益走向世界表演艺术舞台的中心。这次我到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大家对中国国家大剧院都是赞誉有加。我想这不仅仅是对国家大剧院本身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肯定。
    未来,国家大剧院将继续发挥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引领中国艺术生产创作潮流,并将对世界舞台艺术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2017年,是大剧院成立10周年。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大生产制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比如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德国巴登-巴登节日剧院、波兰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与维也纳歌剧院联合制作《法斯塔夫》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将继续大力推出中国原创剧目,比如在明年“八一”将推出军事题材作品《金沙江畔》,后续还将推出《兰花花》等优秀原创民族歌剧作品。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院藏剧目达到100部,其中歌剧达到80部。到那时,大剧院每年上演的自制剧目预计能达到30部左右,其中上演自制歌剧20部左右,由此为中国歌剧繁荣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国家大剧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承“为谁制作、给谁看”的理念,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力争“做一部,立一部,留下一部,传开一部”。同时继续加大艺术普及,为繁荣中国歌剧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大剧院将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