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关于王羲之一首《兰亭诗》不同“版本”刍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石林 参加讨论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和孙绰、孙统、谢安等41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兰亭集会。曲水流 ,畅饮赋诗。时人将这些诗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王羲之还专门为此写了序文即《兰亭集序》。今存王羲之《兰亭诗》共六首,他的诗和文所表现的思想和描绘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艺术美欣赏时经常含有的一种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感受和体悟。其中的第三首因“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两句经常被人们引用,故尤为著名。这首诗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2年9月出版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原文是这样的: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这首诗由写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乃至宇宙的看法。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不同于当时一些玄言家的超脱与淡泊。该诗虽然也是旨在说理,但却写得明白畅达,无故弄玄虚之嫌。
    但就是这样一首诗,不知何故,在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艺境·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却变成了: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除了缺少开头“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两句外,还将“仰望”改成“仰视”、“俯磐”改成“俯瞰”、“绿水滨”改成“渌水滨”、“寥朗”改成“寥阒”、“大矣”改成“大哉”等。又蒲震元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论·与道俱往着手成春》(北京大学出版社)一文中,为了说明意境的“道之认同”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这一境层,也引用了这首诗(按:可能是校对不严的关系,该书竟将王羲之错成王夫之,见《中国艺术意境论》,186页)。根据蒲震元先生在该文中所提到的宗先生的那篇《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的事实,说明他所引用的王羲之这首诗显然也是从宗白华先生那里转引来的,故二者一模一样。
    这样,有关王羲之这首《兰亭诗》就有了两个“版本”,那么究竟哪一个版本比较可靠呢?根据《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的编者在书后附录所说,他们依据的是《晋王参军集》(二卷),《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以及《王右军集选》,《清吴汝纶评选》(一卷),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等本子来看《鉴赏辞典》所载王羲之这首《兰亭诗》,还是比较可靠的。这样说还有一个理由,即从两诗用词角度来说,《鉴赏辞典》所载比宗白华先生所引要贴切得多。例如,一般对距离较近事物的观察才会用“看”或“视”,而对距离较为深远的则用“瞭”或“望”。这方面的例证在古诗文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李白的《静夜思》,据一位资深学者考证,原诗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见吴奔星《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因“床”即井栏前地面上的月光距离较近,故用“看”字,而“山月”则距离较远,所以李白用了一个“望”字。同理,在王羲之这首诗中对比较深远的“碧天际”也只能用“仰望”才比较妥当。再如,在“绿水”之“滨”,“俯瞰”当然也可以,但不如用“俯磐”好,用“俯磐”更能体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美那种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怀。“磐”通“盘”,即盘桓犹徘徊。《易·屯》:“磐桓,利居贞,利建侯。”又《后汉书·宋意传》:“而室第相望,久磐京邑。”“磐”,谓磐桓不忍离去也。再如,“寥阒”有寥廓静寂之意,在这里用“寥阒”显然没有用“寥朗”即寥廓畅朗能令意境显得更加开阔和充满生机。另外,因“碧天际”中的“碧”字是用来描绘颜色的,所以诗人在后一句用“绿水滨”的“绿”字来和“碧”相对,既形象又工整,蓝天绿水,相映生辉,这比用当“清澈”讲的“渌”字要生动得多。根据以上所述,笔者认为,《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所载王羲之那首《兰亭诗》的版本比较可靠。
    那么,宗白华先生所引用的为何又不同呢?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宗先生此文是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年代,在写作此文时,大概由于一时没能找到原文核对,仅凭记忆而引用之。二是也许宗先生在引用这首诗时是另有所本,不过宗先生到底依据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本子,因宗先生已经作古,也就无从考证了。对此,只好寄希望于蒲震元先生或其他方家能不吝赐教,以匡不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