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吴承恩生卒年一直争执不休,堪称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一、 生于1500(弘治十三年)说。赵景深《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年谱》、刘修业《吴承恩年谱》、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均从此说。近年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林庚著《中国文学简史》均从此说。此说并无确凿证据,只是大致推测而定,于是便成了通说。 二、1502—1503年间说。刘修业综合建国后学术界三十年研究的新情况,对其旧说作出修正;从吴承恩《鹤江先生诔》、《沈公合葬墓志铭》、《祭卮山先生文》、《海鹤蟠桃篇》四个例证中推测吴承恩生年应为1502—1503年之间。 三、1504年说。苏兴在《吴承恩年谱》《吴承恩小传》中从吴承恩自小友善的好友朱曰藩、沈坤生年,《鹤江先生诔》、《石鼎联句图题词》等材料推断吴承恩约生于1504年是为较近于实际。 四、1505年说。董作宾在《读西游记考证》中力主此说,胡适赞同此说,见于《西游记考证》。 五、1506年说。汪馥泉、刘怀玉均主此说。最早由汪馥泉于1957年提出,参见他给刘修业先生的信。刘怀玉从吴承恩诸多诗文中考证其生卒应为正德元年(1506)。 六、1510年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倡此说,可惜未作细致考证,只是大致推测。1963年,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106页,注文中说,刘修业《吴承恩年谱》将生年定为弘治十三年(1500)左右,今按吴承恩《石鼎联句图题词》云‘因忆少小时,侍客谈此,仆率尔对曰……回忆此时,二十余年矣!’自署‘丙午秋曰’。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距此二十余年,尚云‘少小’,则吴承恩生年最早当在正德初年(1510倾)。” 关于吴承恩卒于何年也一直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 1580年说。鲁迅、胡适力主此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假定“万历初(约1580)吴承恩死”。董作宾则找到“康熙《淮安府志》卷十二、《文艺》、页十一、吴承恩《瑞龙歌》。又卷一,《祥异》及《山川》载有:‘万历七年三月十八日,申,大雷雨……蜕龙潭,万历七年,王世贞有记。’”(1579)证据证明吴承恩死于万历七年(1579)以后。⑻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采用了这一看法。 二、1582年说。苏兴、刘怀玉、胡光舟、建国以来几大部《中国文学史》均主此说,已成为通说。主要依据是明淮安知府陈文烛为《射阳先生存稿》所作序文开头说“吴汝忠卒几十年矣,”按此序作于万历十八年(1590)。 我们认为,考据吴承恩生卒年应当将生年与卒年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才较为妥当。从现有资料看,生年争议较大,但一般已形成共识为1500——1510年之间。在没有新材料发现之前,暂且搁置一边。我们先不仿考察其卒年,董作宾的发现尤为难得,证明万历七年(1579)吴承恩还在世,其卒年应不会早于这一年。而陈文烛的序文又界定为“吴汝忠卒几十年矣,”将近十年,于是1582年便水到渠成地被推了出来。我们认为,1581年岂不更准确些, “几十年”,将近十年,要知道,古人一般以虚岁算。 界定了1581为吴承恩卒年,下面的工作就要推算吴承恩究竟活了多大岁数。按一般常理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明代的吴承恩活到七十多岁应当算高寿了。如此高寿还能作诗,恐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家了!然而,吴承恩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不辛而又难得的作家。他的墓于1974年遭盗掘,今仅剩头骨和半截棺材板,棺材板上“荆府纪善”赫然在目。1982年当地政府在原地修复了吴承恩墓,又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专家在原头骨基础上复原其雕像陈列于吴承恩故居“射阳簃 ”轩厅内,这是国内第一尊根据头骨复原出来的文学家塑像。2003年9月26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赵成文教授在吴承恩故居发布了新复原的吴承恩头像。赵教授亲自到江苏淮安并邀请常州、淮安公安系统法医对吴承恩头骨作了一次非常权威的现场鉴定,再利用“警兴CCK人像模拟组合系统”对吴承恩头骨“进行详细的鉴定测量,”根据头骨的技术特征,形成共识:“吴承恩逝世于72岁左右,前后误差不会超过两三年。”这是在用当代最先进数码技术对头骨进行详细鉴定测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鉴定,应当权威可信。由此看来,吴承恩不可能活到八十多岁,于是便排除了其生年的1500年、1502--1503年、1504年、1505年及1506年说。 因此,综合上述各种相关因素,我们认为确定吴承恩生年为1508年较为妥当,与其卒年1581年相照应,恰好符合其寿年72岁左右的现代数码技术的科学检测。确定吴承恩生年为1508年,更经得起现有所掌握资料的考辨。诸如考察吴承恩自小友好的伙伴朱曰藩、沈坤生平,朱曰藩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沈坤生于正德二年(1507),从他们与吴承恩交往的诗文来看,朱曰藩《赠吴汝忠》:“眼前世态日纷纷,物外心期独有君。最喜相思无远道,即从欣赏得奇文。春归学圃经芳草,雪压淮涛滚莫云。珍重大才行瑞世,少年人漫比终军。”苏兴先生由此推测朱曰藩似乎要长于吴承恩几岁,有一定道理,“珍重”“少年人”便是明证。又,吴承恩《赠翰林院修撰儒林郎沈公合葬墓志铭》系嘉靖三十三年(1554)为沈坤父母撰写的墓志铭,云:“昔承恩与祭酒俱童稚,同试生儒郡县,一见相钦异,定交数百人中。”可见, 吴承恩与沈坤年龄应相近,不会相差超过七、八年以上。这样便排除了1500年诸说。刘怀玉先生从《丘公合葬基志铭》、〈〈寿陈拙翁〉〉二文考据推断吴承恩生年肯定晚于是1500年,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的推断,有鉴于此,许多老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譬如,关于〈〈石鼎联句图题词〉〉中吴承恩所说“回忆少小时,侍客谈此……回忆此对,二十余年矣”“自署丙午秋日”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的问题,这是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否定刘修业早期1500年说的有力证据,事实证明,1500年说是相差太大的推断,而1503、1504、1506年诸说也均不够准确,唯有接近于是1510年的1508年便是较为科学合理的推断,是为补记。 总之,这桩困绕学术界近百年的悬而未决的公案应当尘埃落定了。中国文学史上应当重新写上,吴承恩生于1508年,卒于158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