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韩山 杨德昌的真实与悲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光明日报 韩山 参加讨论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
    王昀燕 著 商务印书馆
    2007年6月29日辞世的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喜欢用长镜头,并追求影像间的内在张力,生前不拍商业片,有限的作品精雕细刻,尽是对个人经验的探究与挖掘,提炼独到的影像语言。从1980年担任《1905年的冬天》编剧开始,他相继拍了《海滩上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等,直至1991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完成,确立了他独特的美学风格。20世纪90年代作为他的另一个时期,推出了《独立时代》《麻将》等。编织复杂的《一一》于2000年上映,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抵达事业的巅峰。
    《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一书,是一部友人与合作者零距离谈论杨德昌的著作,它带给读者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没有学术分析,也没似是而非的高谈阔论,而是从个人与杨德昌相遇的点滴说起,却时时闪现真知灼见。在五类访谈对象(分别为新电影旗手、亲密战友与友人、专业技术人员、子弟兵、演员)里面,除鸿鸿外,小野、吴念真、金燕玲、张震、柯宇纶的回忆尤为鲜活细密,回味绵长。从书中,可以准确地感知杨德昌的人格特点,了解他的工作方法以及他电影作品的美学追求。
    杨德昌算是半个美国人,半个台湾人。据杨德昌自己讲,他是20世纪70年代赴美留学学习电子工程,观看了费里尼的《八右二分之一》,决定走电影之路的。那部电影让他似懂非懂,连看四遍,才基本明白,觉得震撼。杨德昌的作品里有费里尼的影子,学其立体并多维表现生活场景的方法。人物愈多,线索愈杂,却愈娓娓道来,心有静气,所谓波澜不惊而内在壮阔,史诗般的表达情怀。他戴棒球帽,喝可口可乐,一辈子美国大男孩样子,性情直率,有时近于火爆。书中提及很多有关他个性率真的细节,比如会脚踹台湾记者,也会在拍摄片场发飙。身份与文化上的分裂与愈合,造就了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的冷峻,又有中国文化的人性关照。他在创作上是有名的严格甚至严酷,人人怕他,常会深感委屈。为一部片子的配音,他会用超长的时间寻找效果;为了一个镜头的准确与完美,他更会与演职员一道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不厌其烦地数十次来过;为了启用他认准的拥有潜藏的艺术创造力的摄影新人杜可风,他甚至不惜冒着被电影的投资方撤资的危险而与之唇枪舌剑、据理力争,正是这样的他,才使那些电影精品的横空出世成为了可能。
    杨德昌在他充满节制的镜头语言中,于无声处迸发出直抵人心的悲悯的力量,而这悲悯的背后是一个赤子对生养他的这座城市——台北,深切而热诚的凝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