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社会,也有一柄“钢斧”正在挥舞,并正在侵蚀中国的文化。这柄“钢斧”的重要一面,就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幸滋生出来的社会浮躁之风、拜金主义思潮及没有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我和熊人宽的论争,已有两个回合了。昨日又见了熊人宽的《再答黄崇浩教授》(见“北大中文论坛”),打算再说几句。不过,这些话不...
谈论国学者,首先应该意识到,不仅“国学”是一个现代概念,以“国学”的名义从事教学、科研和文化宣教活动,也是到清末民国时期才有的历史现象。 中国古代虽有“国学”二字,...
我们的文学不是缺乏生活,缺乏对于生活的价值关照,而是缺乏对生活的价值怀疑性的、价值重估性的、价值反思性的关照。 当下批评的问题实际上是价值追问、价值怀疑、价值重塑和...
内容提要 近五十年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呈现四种演化形态: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众群言;在80年代前期出现的精英独白;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形成的奇语喧哗;而从90年代中期至今则显...
最近我们的文学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向是大量神怪、玄幻、灵异小说开始出现。这些小说存在着一种“架空性”值得我们高度关切。所谓“架空性”乃是创造一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娱乐新闻与报道在艺术领域也渐渐不可思议地获得了社会评价体系的支配性地位。郭德纲和“超女”神话般地成为新的娱...
流行歌曲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虽然在音乐形式上表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但在精神气质上却具有惊人的雷同性。当代中国的流行歌曲非常明显地趋向于低回哀婉的情感特征,...
6月20日《环球时报》11版《传统文化断层了,怎么捧》一文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意即先要接续传统文化,而不必怕把传统文化捧得太高。 笔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传统...
多日不景气的文坛近期不时有人放言,要作家摒弃莫测高深、玄奥晦涩的风格,摆脱孤芳自赏的创作路径,回归到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大道上来,这样,文学才会有振兴发展的希望。 稍有...
6月13日《环球时报》13版《别把传统文化捧得太高》一文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要有功利目的”,要始终坚持“文化为现代化服务,为民族振兴服务”。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意...
内容提要 中华书局编纂《辞海》始于1915年.历时20多年.于1936-1937年出版期间数易主编.分别为徐元浩、舒新城、沈颐、张相.参与其中的编辑人员前后达百余人。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大型工...
生当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真所谓“欧风美雨满人间”。有人因此对中国文化的遭遇、甚至命运深感焦虑,一些人把文化复兴提到了一个不恰当的高度,...
内容提要 《世说新语》未收陶渊明,并非因其门第的关系,应与《世说》收录清谈风流轶事的旨趣有关。陶渊明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式微,《世说》于此时代收录条目极少,这是《世说...
内容提要 童庆炳先生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教材中能反映较新研究成果且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校文科教材之一.但在理论体系、教材结构和概念阐释等方...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又忙碌起来。将这个问题与文学联系起来,肯定又是费力不讨好的:对那些主张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人们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早就该消解了...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折衷”的方法论一度成为论者关注的焦点,迄至今口,有关“折衷”的探讨依然热力不减。就目前情况来石,仅从方法论的角少支来探讨似乎再难有深入的开掘...
在同济大学主办的“读图时代文学的处境”研讨会上,与会者表示——图像时代,我们更依赖文字身处声、光、电、网络、动漫等新型媒质构成的“读图时代”,“文学死亡论”、“阅...
《上海文学》杂志组织讨论,“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创作现象”引发评论界观点交锋 《上海文学》杂志自今年3月以来,就“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创作现象”连续刊发评论家的对话,在文...
1 “奇幻文学”/“玄幻文学”/“魔幻文学”是最先在网络上流行、后来被纸媒体认可的一种新文学类型。目前它的主要阵地还是网络。不要说几乎所有文学类网站都有“玄幻/奇幻/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