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起来,在美学研究上要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儿乎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人们不仅面对着从国外译介进来的浩如烟海的美学典籍.也面对着国内不同的美学流派和汗牛充栋的美学论著。美学...
内容提要 王国维的“学术独立”论具有其特殊的思想文化意义,不同于西方现代学术观念和学术体制中所产生的“学术独立”思想。其核心的意义在于:强调对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形上...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海德格尔基本本体论对我国学术界影响的扩大,以及海内外新儒学的复兴和传播,我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与美学研究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美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有学者认为,王国维“学术独立”论与人生价值论密切相关,其实,王国维“学术独立”论的深层内涵在于排除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优先的“非学术”倾向。由王国维对“学术”的理...
内容提要 自亚里士多德建立本体之学后,就形成广狭两种意义的本体论。广义的本体论是对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研究,它不同于以存在物为对象的实证科学;侠义本体论是对事物对象的...
俞吾金先生在《美学研究新论》(《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中批评了中国美学的研究现状,反思了美学研究的知识论哲学倾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方向:以生存论的本体论代替知...
当前,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应当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就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一方面,纯文学的现代主义思潮涌起,它的非理性倾向导致对传统价值的...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描述了当代社会中审美的泛化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审美化的新趋势。文章指出,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活动的场...
朱立元先生《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结合中西诗思理路,澄清了哲学、美学中不同语境下对“本体论”一词的种种误解首次在汉语美学界、真正对美学建设的...
朱立元先生在《当代文学、美学研究中对“本体论”的误释》一文(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以下简称“朱文”)中指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思想标志着本体论的现代转折和复兴,...
文艺学美学领域本体论问题的提出,是我国美学界近年来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采取批评的态度。于茀同志《关于文艺学美学领域的本体论问题》一文...
内容提要 文艺学越界的主张,表面看来很具拓展意义,实质上却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审美的泛化”自然会也应该成为审美科学关注的对象,但却不能使文艺学将其纳为研究对象变...
杨春时先生的文章《文学本质新论》(《学术月刊》1999年第四期),强调“文学与文化的冲突”,“文学反文化,超文化的性质”,容易引起误解。人们的第一反应会是:文学本身只能在文...
一、理论的重新检讨 过去,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是大致相同的。它们都把创作分为三个在时间上相衔接又相更替的阶段:即收集素材的阶段(或称“深入生活”、“创作积累”...
吴炫等人提倡的第三种批评,之所以逐渐引人注目起来,其关键是因为它再次触动了“中西之争”这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最敏感、最沉痛的神经,并且快刀斩乱麻地抛弃了纠缠人心已久的“中...
内容提要 本文以生活与创作的联系为基础,论证了传统文艺理论将文学创作过程“假想”为“收集素材阶段、作品构思阶段、语言表达阶段”的“三阶段”论的“老框架”的基本合理性...
内容提要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
1994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发表的金元浦先生《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一文,提出了关于我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一些颇值得思索和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文章是有其学术价值的。其...
拜读了陈辽先生《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过程同步吗?——与复旦版〈中国文学史·导论〉作者商榷》(刊载于1997年3月2日《文艺报》),而章培恒先生的《导论》则早行拜读。一直想就教...
文学的发展过程同人性的发展过程是同 步的吗这个问题近来引发了新的文艺论争。先是章培恒先生在复旦版的《中国文学史论》中以人性勾勒中国文学史,并提出了文学发展过程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