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了一篇来自“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的纪念康德的文章,3月15日《参考消息》也发表了该站提供的这篇文章。鄙人看过以后,觉得其...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并不很长,相对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却成了积之既久的课题。循着文学史讨论与写作的历史陈迹,应不难发现,文学研究界事实存在着独尊文学史的学术霸...
一、文论何为? 作为对文论“失语症”的回应,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文论界提出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命题。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内涵已超出文论本身的范围,因为在“转换”的倡导...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界在经历了审美、文化热潮之后,又出现区域文学研究的趋向。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在中国内地,除了吉林省、安徽省、海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外,北京市、上海...
毫无预料的,原本出自于一种当下文化现象考察和学术自省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却引来了文论界、美学界不少的议论乃至“征讨”,一时间竟成为近一时期中国文论...
内容提要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集,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形式,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形成文坛独特的“余秋雨现象”。其中一些批评不是过度地吹捧,就是随...
雷达的《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光明日报》2000年7月5日),是一篇切中时弊的文章,对于当下文学的弊端,鸟瞰全局,高屋建瓴,直指要害,一针见血。而且,这也延续了他许多年间所坚持的...
这几年不断有人指出,中国文学已经死了。所谓文学死了,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学写作者停止了文学产品的生产,而是指社会公众对这些文学产品不再关心,或者说,在社会公众看来,当下的文学...
从时间上看其借刊物集合力量 由《学衡》的存在而形成所谓的“学衡派”,这是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次震荡性起伏。《学衡》杂志的实际存在是...
一、“中国新小说” 恍惚间,翻过新世纪已经数年。在这个唯“新”是求的时代,一切都走马观花似的变换。文学也不例外。几年早已让人等不及了。新?什么是新的?如何成为新的?哪里可...
内容提要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正把对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推向深入。反思之一是中国当代文艺学学科的危机并非因为审美活动已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主要在于对中国...
关于“新世纪文学”的命名,据我所知,最早是在2005年第2期《文艺争鸣》杂志推出“关于新世纪文学”专栏,开始自觉地将“新世纪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一个新的文学概念来加...
内容提要 左拉自我标榜的“决定论”与后来人们批评他的“决定论”,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左拉的观念体系中,所谓“生理学决定论”与“社会学决定论”、“机械论”倾向与“有...
上世纪80年代,大陆文学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文学评论也业绩骄人,一时间多少才俊各擅胜场,评论的辐射力几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90年代以后,创作似乎与时俱进,各方面评价...
我们活在当代,凡有发言,当然须以当代生活的感动为燃料,为素材,但之所以在上访材料、投诉电话、“人大”提案、“纪录片”、“三农研究”、“国企改革对策”、“环保倡议”...
内容提要 “猎奇化”现象,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痼疾,也是我们时代普遍的精神症候。猎奇化的宗旨是为了寻求刺激,这种刺激决不会涉及心灵,它是肉体的、感官...
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讨论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崛起反映了“后革命时代”知识政治的某种内在要求,关于它的论争体现出人文学术知识内部以及学者...
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世纪之初渐渐的为理论界和创作界所重视,我在2004年《文艺理论与批评》第6期发表了《人民性:危机中的重建之维》一文。文章发表后,王晓华先生提出了不同的...
1 20世纪40年代初,一代才女萧红走完寂寞、孤独的人生之路,病逝于战时香港,年仅31岁,给中国文坛留下了永远的遗憾。4年以后,当萧红的力作《呼兰河传》重版时,曾与萧红生命最...
今年的《文艺争鸣》第3期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戏剧状况的研究论文,发起了关于“当代戏剧与戏剧的‘终结’”的讨论。讨论中对当代戏剧现状的一些描述也是事实,提出的某些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