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堪称是一代边缘人。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和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也由此获得了观...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大量的人员、机关、学校、厂矿、物资等向内地迁移。包括茅盾、巴金、老舍、李广田、丰子恺、穆旦等作家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内迁,留下了不少内...
内容提要: 茅盾的文学生涯是从翻译开始,在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前,茅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值得译界深入研究。以“文化转向”为视角,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来...
内容提要: 《野草》问世以来,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并不断地由此引发出学术研究的前沿或热点问题。这里对国内外《野草》研究的发展脉络...
内容提要: 青年鲁迅在仙台受日俄战争幻灯片的影响决定弃医从文,这意味着其文学意识与美术意识的双重自觉,并且意味着促成这种自觉的媒介是明治日本的“战争美术”。鲁迅从仙...
内容提要: 丁玲的文学批评活动贯穿几乎整个20世纪,经历由认同批评到政治化批评,再到自由民主批评等发展阶段。由于丁玲身上永难磨灭的“五四”精神印记,她的文学批评即便在...
摘要: 钱锺书《谈艺录》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部"宋调"一脉的诗歌艺术展开论,全书不但议论"宋调"篇幅最大,而且常以"宋调"的立场讨论问题,这既源于钱锺书的诗学渊源,也与"宋调"重视...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京派文学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空间关系研究》(项目号:13BZW110)的阶段性成果] 1934年10月,一份并不太起眼的文学刊物在当时的北平诞生了。它...
摘要: 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但《茶馆》里却创造了众多超现实的类型人物,老舍的类型人物是老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归纳,是老舍对生活本质的有力概括,反映了作品...
作者简介: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施先生是上海人,在上海住了很多年,我有幸在他晚年和他成了朋友。我曾经看望他很多次,最后一次施先生跟我说了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
摘要: 晚清民初,鲁迅的汉语实践表现为"四重奏"。《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的准白话译述,初步显示鲁迅把握白话的能力,同时也显示出白话与文言、汉语欧化的纠结。听章太炎讲解...
内容提要: “中央文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建的第一个当代作家培养机构,这所机构的设立显然是对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直接继承,是在党和政...
摘要: 新诗象喻理论是现代诗坛在对中国兴诗传统和西方象征诗学有机整合基础上形成的。在"取象"与"契合"、"隐"与"神秘"、"暗示"这些正向对应之处,他们找到了解决新诗直白有余、蕴...
内容提要: 巴金的小说《家》自出版后作者修改有八次之多,拥有不同的版本,本文从源头入手,对仅存的几页《家》的手稿,结合作者几个重要修改本进行综合考察,追踪作者的写作...
摘要: 1948年8月朱自清逝世后,清华校方决定出版全集以作纪念,并成立了编委会,上海的开明书店也允诺承印全集。但1949年之后编委会成员对政治风向的谨慎把握,朱自清其人其作评价的...
内容提要: 《子夜》中工人运动的描绘涉及了长期未获关注的黄色工会问题,其中黄色工会内部国民党改组派的作用尤为重要。茅盾一再改写,并经历了与瞿秋白指导意见的“讨价还价...
内容提要: 来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会士明兴礼神甫于20世纪40年代末撰写了一部评著《巴金的生活和著作》,翻译了巴金的两部小说《雾》和《莫娜·丽莎》,编译了巴金小说《家》第...
内容提要: 编辑《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无论是对郭沫若的学术研究还是对资料汇集来讲,都是一件重要而有价值的事情。在编辑过程中,应首先将郭沫若译作版本进行全面的统...
摘要: 1922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年选的开端。其目的是通过"选"与"评",彰显他们的诗学主张与立场,促进新诗建构与继续发展。它反思...
内容提要: 西安作为一座拥有几千年都城史的古都,近代以来,逐渐走上了现代化发展之路,街市上出现了代表着外国都市技术之一的碎石马路和一些现代商业市场等都市景观。民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