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来华传教的法国耶稣会会士明兴礼神甫于20世纪40年代末撰写了一部评著《巴金的生活和著作》,翻译了巴金的两部小说《雾》和《莫娜·丽莎》,编译了巴金小说《家》第26章,并在巴黎索邦大学写了一篇以中国现代作家群为主题的博士论文。他三次拜访巴金,和巴金保持了六年之久的书信往来。他十年里评论巴金和翻译巴金作品约30万字,这在当时国内外中国现代作家个体研究领域里是首屈一指的,作为传教士对中国现代作家的评析也是名列榜首的,为当时不熟悉中国现代作家的法国文坛作出了筚路蓝缕的贡献。明兴礼是集巴金作品翻译、评论、创作为一体的第一位法国巴金研究学者,是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位当之无愧的先驱。 关 键 词:巴金研究者/明兴礼/宗教文化 作者简介:王祥,男,复旦大学外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 一、明兴礼与中国现代文学 明兴礼(Jean Monsterleet)1912年9月12日生于法国北部加来海峡大区诺尔省的一个市镇翁斯科特(Hondschoote)。1934年他在瓦尔(Vals)耶稣会神学院学习哲学,三年后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1937年被法国耶稣会派遣来华传教。在赴华前他特意蓄起络腮胡须,认为既尊重客居国的礼仪,又表现出对孔子的尊重。由于中日战争爆发,原打算经西伯利亚来中国的路已经不通了。他于1937年8月7日从马赛港乘船,9月19日抵达香港作短暂停留,再赴日本神户转道来华。10月3日抵天津,10月15日来到北京德胜院(La Maison Chabanel)。 1937-1939年,在这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耶稣会会士的德胜院学校里,明兴礼学习了中文和中国文化历史。在熟识了约五千字的中文后,他便被派往天津工商学院(现在的天津外国语大学),担任该校体育总监和校舍学监。他接触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特别是巴金的作品,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开始的。“1939-1940年在天津工商学院任教时,我腋下常夹着一本小说,刚开始阅读巴金的小说。学生们很高心我对他们当时最受欢迎的现代作家感兴趣。”(Chine-Ceylan-Madagascar,1947)明兴礼在众多的中国现代作家里首先选择了巴金,正如他说的:“是因为巴金的小说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家庭。要了解当时的中国,了解她的社会和文化,那么家庭便是她最基本的组合细胞。”(王祥,1995) 1940-1945年,他被选派来上海徐家汇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间他成为徐家汇藏书楼和震旦大学图书馆的常客。他以巴金的代表作《家》作为研究始步,撰写了论文La Condition Humaine dans Chia Famille de Pa Chin(《巴金〈家〉里人的状况》),这篇约万字、20页的评论是国外研究巴金《家》的第一篇评论文章,也是明兴礼评论巴金的第一篇文章。他分析了《家》里觉慧、觉民、觉新和琴这四个主要代表人物,指出“小说《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当时)中国年轻一代所面临的问题:家庭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理想问题”(Monsterleet,1942)。 继评论巴金的文章发表后,他又发表了评论曹禺和老舍的文章。据他本人说,这三位作家是他最喜爱的。他在1945年神学院毕业获得神职后返回了天津工商学院附中担任英语老师。明兴礼的许多评论文章都是在天津工商学院任教期间写成的,包括巴金评著、曹禺戏剧论和老舍小说论。可以说是这所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学生们的思想促使他努力思考,勤奋写作,进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学者地位。 1946年4月,他到上海搭船去巴黎完成他的文学博士论文。明兴礼的博士论文是以12位中国现代作家作为专题研究,包括鲁迅、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冰心、苏雪林、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周作人、沈从文。同时他还翻译了巴金的小说《雾》作为博士论文补充文,目的是让法国乃至世界熟悉这位作家。1947年5月10日,明兴礼在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正式通过了文学博士论文。1953年,他根据博士论文的章节框架编写了一部法文著作Sommets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Contemporaine(《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以答谢世界对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关注。经出版商巴黎朵玛的协助,这部中国现代文学专著最终被作为法国作家克洛岱尔(Claudel)《认识东方》的丛书发行。同年香港的朱煜仁将法文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编译成中文,改为《新文学简史》,由香港新生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