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因为身体不好,王震从私塾辍学回家待了一年。这期间,王震在家放牧家里仅有的那头牛,同时,跟姑父赵明上习武,学习大正拳。姑父是拳师世家,家住离马跪桥五里远的梁陂岭,其父赵义山是大正拳武师,扶危济弱,侠肝义胆,在当地颇有声望,人称“义气赵”。王震跟他学习武功,也深受他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品格的影响。8岁那年,王震到北盛光裕(亦称团山殿)小学读书。北盛小学是模仿西式学校建起的洋学堂,学校设在马跪桥村南二里路远的团山赵公庙里。在这里,给王震影响最大的是李紫轩老师。李老师是浏阳洞阳乡横山村人,40岁上下年纪,中等身材,时常穿着一身褪了颜色的蓝布长衫,一顶礼帽平常很少戴,只是逢年过节访亲会友时才戴一戴,但是,每年迎接新生,李老师总是戴上那顶礼帽,以表示他心中的无比欢欣。因为李老师个子不高,又有点瘦弱,加上他的斯斯文文,所以人们私下里都叫他“斯文小媳妇”。别看李老师平时斯文,一旦站上讲台,却与平常判若两人,严肃得不怒而威。这也许与李老师瘦小的身材所显现出的老成和精干有关。李老师主要教授“国文”(后称“国语”)和“修身”(即“道德修养”)课。王震的作文不好,李老师曾在他的一篇作文后批语:“句不成句,章不成章,字又糊涂,戒之戒之。”但让王震大受其益的是李老师讲的“修身”课。李老师常常让学生背诵的名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修身准则对王震的人格精神影响很大。王震一生刚直不阿、坚韧勇毅,与幼年所受的影响有关。最感动王震的还是李紫轩老师讲浏阳人谭嗣同的故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自幼发奋苦读,成年后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心要拯救多灾多难的中国出水火。他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变法”,结果失败。对谭嗣同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品格,李紫轩老师无比崇尚。在课堂上,他总是侃侃而谈。讲到慷慨激昂时,李老师往往不能自已,或是引吭高歌,或是热泪盈眶。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童年时的王震,使他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王震后来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这样写道:“幼年反抗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李紫轩先生。他和外公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而另一个启蒙老师,那就是贫困。”(李紫轩的儿子李信,自幼参加革命,后加入红军。抗战时曾任第三五九旅政治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北盛光裕小学,王震收获很大。但好景不长,他与恶霸周露吾儿子间发生的冲突很快又给他带来新的灾难。那是在一次放学的路上,一个叫根伢子的学生被周家少爷周次生强迫当驴骑,王震见状,义愤填膺,冲上去把周家少爷拉下来,这就引发了两人的较量。这次周家少爷可不是王震的对手,结果大败而归。因为这次冲突,周家强迫王家赔偿一百块大洋。王家拿不起,最后不得不把那头小牛赔给周家。小牛是全家人的帮手,没有了它,几十亩地只有靠全家人的双手和双肩去耕种收获了。在全家人看来,小牛比一百块钱重要得多,甚至比家里人还重要得多!难怪小牛被牵走后,父亲王贵财非常痛心地对王震说:“开伢子啊,你要是能给咱家换一头牛多好啊!”周家夺走了王家的牛,并未就此罢休,进而勒令校长开除王震。虽然李紫轩全力保护,但终于没能成功。1918年冬,王震不得不退学了。这一年他才10岁。 后来,王震又进了一次私塾。私塾的先生是位村究,主要讲授《论语》《孟子》《左传》《诗经》以及《唐诗三百首》等。由于老先生是个半瓶醋,而且常常耽于算命,装神弄鬼,所以,王震这段时间,收获不大。12岁那年,王震结束了学校的读书生活,回家从事田间劳作。13岁时,王家因妯娌不和分家,王震家里分了140块钱的债。为还这笔钱,王震被送去学石匠。但因为那石匠师傅是一个贪婪、凶狠、冷酷的家伙,王震不仅干活没有分文报酬,而且一天三顿吃的都是野菜汤,还常常挨打受骂。一气之下,王震就跑回来不干了。 1921年底,大财主周露吾向大正拳武术队下战书,要比武。在这之前,周家已经从江西请来一位武术老师,专门教授周家少爷武功。实际上,这次周家的意思是要让王震吃点苦头。经过拼搏,大正拳胜利了。然而,周家依仗大儿子周首生是乡长,下令解散大正拳武术队,否则就以扰乱秩序、图谋反叛论罪。无奈,“义气赵”只好携家带口闯荡江湖去了。 此时的王震,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具体图书信息请点击页面右上角图书链接处查看。
责任编辑|崔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