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论抗战文学的内迁题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王学振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抗战时期,大量的人员、机关、学校、厂矿、物资等向内地迁移。包括茅盾、巴金、老舍、李广田、丰子恺、穆旦等作家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内迁,留下了不少内迁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就书写内容而言,既多侧面、全方位地记录内迁的历程,又将内迁途中的见闻纳入笔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就思想倾向而言,体现了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纠结,是认识抗战文学复杂性的典型标本;就艺术追求而言,以纪实为特色,创造性想象或有不足,但纪实也为其带来了真实细腻等优点,不乏文质兼美的佳构。
    关 键 词:抗战文学/内迁题材/书写内容/思想倾向/艺术追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2014年度社科规划项目(编号:HNSK14-119)、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2XJA751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学振,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日寇入侵,中国大片国土遭受战火的威胁,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大迁徙,人员、机关、学校、厂矿、物资等纷纷向内地迁移。据统计,仅“由东南及中部迁至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省”的人员就“在千万人左右”①;至1940年底,内迁的民营厂矿即达448家,机料70941.2吨②;“在抗战八年间加入内迁队列的全国高校累计达100余所,搬迁校次近200次之多”③。这场历时长久④、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内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⑤,也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鉴于迄今无人对抗战文学的内迁题材予以关注,本文拟在较为充分地搜集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初步论析,希望能够对认识抗战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有所助益。
    在内迁的人员构成中,知识分子占有很大的比例,“据某处非正式的统计,自东战场逃来的难民,文化教育者占百分之五十五”⑥。包括作家在内的知识群体亲历了内迁的颠沛流离,对内迁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会运用手中的笔,以各种形式记录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茅盾在“八·一三”事变时曾由上海护送一双儿女内迁长沙,后来又曾取道昆明、兰州到新疆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时茅盾适在香港,他在东江纵队掩护下,经惠阳转移到桂林。丰富的内迁经历使得茅盾对内迁题材情有独钟,其短篇小说《虚惊》《过封锁线》和散文《太平凡的故事》《归途杂拾》《脱险杂记》等如实记录了其由香港内迁桂林的过程,长篇小说《走上岗位》及抗战胜利后据此改写的《锻炼》则表现了淞沪会战时上海工厂向内地的迁移。
    巴金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前往广州编辑《烽火》《文丛》,直到广州沦陷的前一天才在朋友的帮助下,偕萧珊等人离开广州,历经艰险,取道梧州、柳州,内迁桂林。其散文集《旅途通讯》中的一些篇章,包括《广州的最后一晚》《从广州出来》《梧州五日》《民富渡上》《石龙—柳州》等,记述了他们一行内迁的经历。
    老舍在济南即将陷落之时,经徐州、郑州抵达武汉从事抗战文化工作。武汉战局紧张之时,“文协”总会决定西迁。1938年7月底,老舍携总会印鉴,溯长江西上,到达重庆。其散文《别武汉》《船上——自汉口到宜昌》《八方风雨》记叙了其内迁的大致情况,写作于抗战胜利不久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则以不少的篇幅对难民内迁的细节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