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虚惊》《过封锁线》《太平凡的故事》《归途杂拾》《脱险杂记》等作品记载了由香港撤出的人员在游击队护送下通过敌占区的传奇经历。《走上岗位》则形象地表现了工厂内迁的复杂过程:拆机器、装箱、找船、办护照,每一件都很困难;好不容易都办好了,闸北已经失守,苏州河不能走,又得绕道,办好的护照失去了效用;总算出发了,一路上又要提防军队扣留船只,又要躲避日军空袭…… 李广田的《圈外》等作品记山东部分中学师生行程七千里的内迁经历,其中既有山高路狭、滩险流急给行程带来的困难,也有沿途受到土匪的惊吓、保长的敲诈,甚至还有舟覆汉水、二十多个学生葬身江中的悲剧。⑩《引力》中黄梦华的内迁之路也并不平坦:在学生的帮助下,才得以办好购买火车票所需的各种证件;在火车上又受到日本军警的怀疑,差点被抓起来;道路泥泞,她赤着脚,一手提着鞋子,一手抱着孩子,艰难地行进,“胳膊几乎痛得要断下来”;孩子发烧口渴,没有水,一连喝了三大碗黄泥汤…… 周舒的旧体诗《金口目击寇机狂炸》记江兴轮在内迁途中被日机击沉的惨剧。诗曰:“朝辞黄鹤址,溯水载雷舟。金口临空敌,江航目国仇。邻舷千弹落,赤浪万尸浮。惨望东流杳,生遗哭荻洲。”《新华日报》的部分工作人员搭乘新陞隆轮内迁时,也遭到日机轰炸,二十多人遇难,《新华日报》于1938年12月5日辟特刊纪念遇难者,发表的部分作品如邓颖超的《敬悼新陞隆轮廿五位死难烈士》、袁勃的《悼十六个》、铸夫的《血流》、郝启文的《脱险自述》等,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其三是迁徙之后的境况。 众多的人员、机关、学校、厂矿等历尽千辛万苦,迁徙到了内地,那么迁徙之后的境况如何呢?部分内迁题材的作品对此进行了比较真实的反映。 在茅盾的《走上岗位》中,不愿内迁的朱兢甫对坚决内迁的阮仲平说过这样的话:“你一个厂,搬到汉口,难道半空里挂起来么?……厂,不是一间市房,只要块地皮。交通是不是方便,有没有动力,工人如何招募,原料如何购买存储:千头万绪,没有半年六个月不会弄出个眉目。”看来茅盾已经考虑到工厂内迁之后的出路问题,可惜小说未能终篇,未及展开。这方面的内容,在陈白尘的《大地回春》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第五幕中新中国纱厂已经内迁到了重庆,然而重庆并不是一块净土,一方面有敌机接二连三的轰炸,一方面有许多人不事生产,专门囤积居奇、买卖外汇,新中国纱厂一直开不了工,黄毅哉不禁有了满腔的牢骚和愤慨。章式如劝告黄毅哉既要看到黑暗,又要看到光明,并以政府提倡工业的决心、措施以及“千千万万的将士在浴血抗战”、“无数的老百姓在修筑国防公路”、“若千万工人在为国家开发资源”等正面现象相激励,黄毅哉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全力投入到工厂的维修、建设中。全剧结束时,黄毅哉炸伤了腿,然而新中国纱厂却终于在“七七”三周年之际开幕了。 《新华日报》1942年5月17日发表的卢谨的访问记《访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迁人员的就业及生活问题。作品一方面表现了内迁妇女就业及生活的困难:“在职业向妇女关门的情形之下,身为妇女复流亡到异乡来的姊妹们,既少亲朋,更无依靠,失业,飘流,她们常常找不到出路而陷于彷徨、苦闷、消沉甚至堕落。”另一方面又介绍了有关部门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作的努力,如赈济委员会设立的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就采取了介绍就业或升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廉价膳宿等措施救济内迁妇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