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子夜》中工人运动的描绘涉及了长期未获关注的黄色工会问题,其中黄色工会内部国民党改组派的作用尤为重要。茅盾一再改写,并经历了与瞿秋白指导意见的“讨价还价”,但终不获完全认同,原因在于茅盾还有更为广阔的“左翼”创作视野。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革命性的分析,与汪精卫等国民党左派对实业与金融关系的认识,都曾对茅盾产生直接影响。构成《子夜》创作视野的各种“左翼”理论资源,远远超出了回答“托派”与纠正“立三路线”等传统左翼研究视野。 作者简介:妥佳宁,内蒙古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子夜》自诞生以来,就被认为是左翼文学的代表成就,甚至被鲁迅与瞿秋白评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①。可1949年以后茅盾却反复评价这部备受肯定的代表作是“半肢瘫痪”的:“这样的题材来源,就使这部小说的描写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差得多了。”②一方面《子夜》被认为成功地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不仅不可能得到发展,并且要受到帝国主义的摧残和控制”③。另一方面小说中的罢工运动就真写得“差”吗?茅盾如此否定这部分内容的成就,是否仅仅出于写作水平层面的评价,而无其他层面原因?这“差得多了”的罢工运动,又是在怎样的“左翼”视角下完成的? 无论是作者后来的自我表白与辩解,还是研究者的考察探究,都曾指出“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其中“托派”认为国民革命后“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④,《子夜》被认为“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⑤。然而,包括这一视野在内,既往研究已经关注到的各种“传统”左翼视野,恐怕仍不足以对构成《子夜》创作视野的所有“左翼”理论资源,进行完全有效的阐释。 小说诞生的第二年就被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判定“十五章描写工潮,应删改”,并以各种删节版的面貌出现⑥。1939年茅盾在相对较为“赤色”的新疆学院演讲时坦言:“因为当时检查的太厉害,假使把革命者方面的活动写得太明显或者是强调起来,就不能出版。为了使这本书能公开的出版,有些地方则不得不用暗示和侧面的衬托了。不过读者在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革命者的活动来。比如同黄色工会斗争等事实,黄色工会几个字是不能提的。”⑦尽管《子夜》中极少直接出现“黄色工会”这样的敏感字眼⑧,但相应的罢工章节还是引发了审查者的删改要求。究竟何谓“黄色工会”?茅盾所说的“同黄色工会斗争”,又与《子夜》中的罢工描写构成怎样的关系?除了黄色工会及相关问题外,《子夜》创作的广义“左翼”视野中,究竟还有哪些理论资源一直未得到正视? 一 黄色工会与工人运动 茅盾并非1939年才第一次提及《子夜》与黄色工会的关系。事实上早在1931年,当茅盾决定“不写三部曲而写以城市为中心的长篇”,“重新构思写出了一个《提要》和一个简单的提纲”时,这份“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⑨的《提要》当中,就已经设计了大量与黄色工会有复杂纠葛的人物关系。 这份《提要》首先列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两大资产阶级的团体”、“介于此两大团体间的资产阶级分子”、“在此两大资产阶级团体之外独立者”,接着是“政客,失意军人,流氓,工贼之群”、“叛逆者之群”和“小资产阶级之群”。其中的“工贼”分为五种:属于黄色工会中之蒋系者,属于黄色工会中之改组派者,属于改组派而不在黄色工会中,属于资本家方面所雇用者,属于取消派者。⑩ 《提要》所列的这些“工贼”,涉及了国民党内部“蒋系”和“改组派”的对立,甚至与中共中央分离的“取消派”也被并置于此。而其中各派政治力量又与黄色工会相互纠缠。若不逐一厘清,很难准确地把握茅盾创作这部小说时的社会视角。 黄色工会,英文为Yellow Union,又翻译作黄色组合。据1929年陈绶荪《社会问题辞典》,可知当时汉语中这个词的用法与意义:“黄色组合,一般的用作软派组合、御用组合的意义。这组合底成立,完全靠资本家底帮助,一切资金,都仰给于资本家,但在同盟罢业的时候,做资本家的走狗,竭力防止罢业的继续。这组合在英、法、德等国颇有势力……黄色组合底命意,因为黄底色彩,不赤不白恰在中间很暧昧的,故有是名。”(11)而对中国近代以来“黄色”一词进行概念史考辨的学者,亦援引当下《辞海》的释义:“黄色工会,一般是指被资本家收买、控制的工会。据传说,1877年法国蒙索莱米讷市一厂主收买工会,以破坏罢工;罢工工人打碎工会的玻璃窗,资方用黄纸糊补,故被称为‘黄色工会’。”并指出“‘黄色’一词在西方普遍渗透到政治运动之中,并程度不同地带有右翼、妥协、改良意味。该词还由此衍生出‘黄色国际’(指第二国际)、‘黄色组合’(指第二国际及改良派等的联合组织)等一系列政治色彩浓厚的词汇和概念,它们在民国时期,也都曾得到一定的传播。”(12)无论词义来源是红白之间的暧昧颜色还是黄色窗纸的传说,黄色工会都用于指一种与赤色工会相对的组织,既有对资本家的妥协性与合作关系,又可具有中间派的改良主义立场。 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上海的工人运动史上,黄色工会也是相关研究无法绕开的重要环节。“黄色工会的主要特征有两点:一是政治上接受国民党党纲和三民主义的领导,奉行‘阶级调和,劳资合作,反对阶级斗争’;二是工会的活动接受资方的经济补助。”上海自20世纪诞生现代工会以来,国共两党都在工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过各自作用。工会组织经“五卅运动”和1927年国民革命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而壮大,“四·一二”后受重创。中共领导的上海总工会被解散,国民党军方和上海市党部工农部先后成立了“上海工人组织统一委员会”和“上海工人总会”,此后又历经整合重组。在国民革命后,赤色工会很难以合法组织形态存在于南京国民政府掌控的上海华界及各国租界中。“据上海工厂企业党史工运史丛书所列的近20种工运史的介绍,在1927年至1949年的22年间,纯粹由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赤色工会是不多的,党组织大多是通过打入黄色工会,在一段时间里控制黄色工会,来发动罢工斗争,改善工人待遇,扩大党组织的影响。”(13) 《子夜》的小说文本中出现了三次工人运动。第一次因削减工钱产生的怠工,小说并未正面描写,只由吴荪甫与屠维岳的会面引出,工人要求开除打入者,并发米贴。第二次工潮其实是第一次的发展,黄色工会中的两派——蒋派的钱葆生和改组派的桂长林矛盾激化,屠维岳利用改组派打击蒋派,同时以端阳节赏工等小恩惠密设阴谋分化工人,罢工最终未能形成。第三次罢工则成为中共“立三路线”指导下,上海各行业同盟总罢工的一部分,屠维岳和黄色工会中桂长林等分化工人的阴谋虽然失败,但最终采用武力镇压了罢工,并逮捕了工人中的全部共产党员甚至厂外的革命领导者玛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