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通过“拨乱反正”的除弊祛邪,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从极“左”政治化模式中拯救出来。然而,这种“去政治化”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亦产生了值得关注的...
【内容提要】 名胜景观大体可分为两类,即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古迹。北京的名胜景观不仅数量众多,且历史悠久,最能体现北京城的城市文化。从故宫、天坛等气势宏大的历史名胜,...
摘要: 农民进城的事实,不断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促成了当下农民工书写这一文坛热点。众多学者以"底层"文化理论观照这种创作现象,但大部分研究显得过于宽泛而对具体文本分析少有...
内容提要: 莫言笔下的乡土历史分成三种:一是其亲历的历史;二是亲闻的历史;三是传闻的历史。作者写作的最大优势和最精彩部分还是集中在他亲闻和亲历的历史时段,这主要是下...
【作者简介】 白杨,吉林大学文学院 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狂飙突进式的“超现实主义”发展期后,《创世纪》诗刊经过短暂的调整,在复刊号中将未来的发展路向确定为:“在批判与吸...
【内容提要】 1940-1960年间的革命通俗小说,在批判晚清以来的现代通俗文学基础上,主要借鉴古典小说传统,构造出一种叙述革命历史的独特文学类型。它们拥有广泛读者,但并未获得...
【内容提要】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狂欢,朦胧诗作为其中一部分,受到了学界和大众广泛的研究、关注。朦胧诗的兴起衰落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
【作者简介】 李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研究员 我以为读《暗示》这本书可以有两种读法,一种是随意翻阅,如林间漫步,欲行则行,欲止则止,喜欢轻松文字的人,这样读会感...
【作者简介】 李云雷,《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 一、引子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新文学的终结”已有不少学者论及,虽然他们的看法与态度大不相同,但都认识到了“新文学”处于...
【内容提要】所谓“文革小说”本文中是对“文革”时期创作、出版的一批长篇小说的特指,它们作为“文革”时期特殊政治语境的产物,其生成机制和表现方式完全被《纪要》等“极...
【内容提要】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农业合作化文学中以描绘美景、民俗见长的小说。如果说文学中的“风景”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认识装置的产物,那么如何看待《山乡巨变》中所...
【作者简介】 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 文学与时代总是保持着一种互应与互衬的暧昧关系,这是一衣带水而无法割舍的。在中国的当代文坛上,周庆荣以诗人独具慧眼的洞...
【内容提要】 “看”是进入翟永明诗歌的关键词。“看”的主客体置换是翟永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由“被看”到“我看”立场的变化,表明了诗人对自我和世界在...
【内容提要】 陈辉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一名诗人,他英年早逝,只留下一些抗战诗歌。本文解读其短诗《一个日本兵》,认为时至今日,它仍然能唤起日本人对那场侵略战争的创伤...
【作者简介】 李雪,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2013年,多位业已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50后”“60后”作家相继推出了自己的长篇新作,却并未收到“好评如潮”的效果,这...
【作者简介】 张伟栋,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栏目面向海内外,面向所有关心大中华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者,每期采取由相关学者组稿、并以研究专辑的形式陆续推...
【内容提要】 学界对《今天》的研究多以刊物前史、诗歌作品以及作者为重点,而对其读者关注不够。本文通过对新发掘出来的《今天》的订户资料与读者来信的分析,对其读者构成、...
【内容提要】 邵丽早期的创作主要书写女性在情感生活中的生命主体意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中产阶级的趣味;长篇小说新作《我的生存质量》则袒露了生活发生变故之后女性自身的生...
【内容提要】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
【内容提要】 毕飞宇相对偏重理性。《玉米》和《玉秀》中存在一个男主女仆的理性结构。这种理性结构内隐着中国传统的天命观。玉米和玉秀的命运都握在男人手里。女人为男人卸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