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990年代以来活跃在性叙述行列中的作家,除了钟情于都市生活的青年作家,还有贾平凹、陈忠实等执着于乡土写作的中年作家。贾平凹为那些深陷在消费文化“废都”里、...
内容提要: 文章对莫言的战争题材小说进行实证研究,从如何“写绝对主观的战争”、“童心”与“奇想”、“信史”与“心史”、文学故乡的双向拓展、普遍人性对战争的超越等方面...
作者简介: 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文学界曾普遍认为,《秦腔》是贾平凹乡土书写的终结之作,“废乡”的主题以及饱满的乡村生活经验的大量呈现也似乎验证了这样...
内容提要: 一直以来,徐訏的文学史地位,因各种原因而忽高忽低。八九十年代之交,徐訏研究在国内渐起,尤其在“重写文学史”的声浪中,因徐訏在三四十年代所开的“别样格调”...
内容提要: 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文学“乡愁”强烈地显现出“遗民”内生性“故乡原型”的原始驱动力和顽强的中国民族意识。台湾文学的“乡愁”演绎着对中国文化之“根...
内容提要: 无论是作家的主体精神建构、具体的创作实践还是读者的审美接受,新移民文学都紧密地融会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格局之中,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新...
内容提要: 面对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压抑与遮蔽,许多跨区域华人诗人采取了对抗性的写作姿态。在他们的诗歌中,他们通过再现式想象方式,揭示了居住...
内容提要: 不同时期的台湾文坛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各世代马华作家,其自我定位和国家意识也不尽相同。若从他们与台湾文坛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划分为“留台”、“旅台”、“在台”...
内容提要: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新文学传统发展演进的题中应有之义。莫言的获奖,主要原因在于其创作的独特性和超越性。无论对获...
作者简介: 王艳荣,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走进历史深处并对其作还原、解构或重构式的表达,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存在。那些关乎历史的再叙述,激活了...
内容提要: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最早的一篇先锋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它本身的涵义并没有那么丰富,只有将其放入到余华的写作史中,使其与前后期的创作相联系,它的重要...
内容提要: 《公开的情书》是一部被遗忘了的小说,近年又被学者不断重提,分析其被遗忘与重提的原因是论文的主要工作。论文无意将《公开的情书》放入指意不明的“地下文学”中...
作者简介: 张福贵,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怀旧,作为人生暮年的个人情怀是人类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往往具有一种超越性的真诚感动;而当怀旧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
作者简介: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肖凌是个小资。”① 李陀在《〈波动〉序言》里给主人公肖凌作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阶级定位。为了突出这一点,李陀在文中再三强...
作者简介: 李杨,北京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 小说《白鹿原》因为对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两大主题“去革命化”与“再传统化”的集中表达而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而...
内容提要: 莫言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建立在兼收并蓄外来文学资源和本土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在坚持审美个性的前提下进行有机的融合与不留痕迹的化用。莫言之所以能够渐行渐远,最...
作者简介: 申霞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 经过十年周折的电影《白鹿原》终于以剪辑版公映了,电影这种强势传播媒介促使大家重新将目光聚焦于“白鹿原”。我借机重...
作者简介: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 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文本,围绕它的主题及主人公“丙崽”形象,学界不断会有新的解读,而作者...
作者简介: 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农历虎年的小年夜里,苏童出生...
作者简介: 魏华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女作家谌容通常被认为“大器晚成”,因“关注知识分子”生活遭际的《人到中年》名满天下时,她已经44岁。事实上,谌容的创作起步很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