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种介于事实与小说之间的作品,数量众多,并且不断引起社会的轰动。美国学者约翰·霍洛韦尔把这一小说形式定义为“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
离开台湾,告别被郁郁葱葱的大森林外加湛蓝海景团团围住的佛光大学,已有三年多了。自从1995年首次访问台湾,数次亲炙秀丽的日月潭和巍峨的阿里山后,最难忘的还是在美林山召开...
当我们面对内心所历经的世纪转换的世界,当我们面对着举国上下兴起“外语热”而忽略母语的诗性光芒,当我们徘徊于物质的社会与精神的社会之间,在这种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现实境...
异化法:作品呈现出浓郁中国风味 荣获美国最重要的图书大奖“全国图书奖”和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的美籍华人作家哈金(Ha Jin,原名金雪飞)选择英语作为创作语言,这一选择...
用外语写作的中国血统作家包括获得语作家和华裔作家。获得语,又称习得语,本为语言教学术语,指在第一语即母语中长大的人,通过学习得到的第二种语言能力。把这一群作家称作...
一个对比引起的话题 对于儒学来说,2007年春天是一个热闹得有点过分的春天。一个叫于丹的教授,推出一本《论语心得》,一夜之间把孔子和《论语》捧红;另一个叫李零的教授,接...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的文学状况应当是合适的。说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恰逢文学最为繁盛的年代...
读《债主》,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慨氤氲而生。仿佛吞咽了一枚被生活的油盐酱醋浸泡过的青枣,虽然透着酸涩,却绵绵不绝地散发着清新气息。我想我这种感觉的萌生,不只是因为作者...
2008年的春节,成都小雨霏霏。从初一开始就在下雨。这个春节注定哪里也去不了了。不过,没什么好抱怨的,相比于其他地区的雨雪灾害,成都就算不错了。 雨天就是读书天。窝在家里...
文学群体是时代风尚所造就,同时是作家艺术追求的结晶。台湾的学院作家,不是流派而是群体,是二十世纪台湾文学的一支劲旅。这个群体其作品所表现的并不限于学院生活,而是以...
陈映真198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赵南栋》,一向与《山路》、《铃铛花》一起被视为其“政治小说”的代表,然而与《山路》、《铃铛花》相比,《赵南栋》虽然涉及到政治性的因素并以...
张楚《七根孔雀羽毛》,《收获》2011年1期 《七根孔雀羽毛》是一个故意的“偏题”,就像劳伦斯的《菊花的幽香》,莫言的《养兔手册》——在张楚的这篇小说中,它的来历、意义指...
我赞成丁帆关于新世纪10年“文学病症”的看法:“作家基本放弃了重大题材,过分注重‘一地鸡毛’的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见《文艺争鸣》2010年10月)这种“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
1994年秋我首次赴港探亲,因为老伴和曾敏之、罗孚都是旧友,说准确点是1947年前后在重庆《大公报》时的同事。曾敏之任新闻采访部主任,罗孚和老伴同在副刊部任编辑,大家相处很好...
友人寄来一册董桥的新书《今朝风日好》,而且特意告知这一册是书脊压痕做坏了的,算是个小小的错版,颇足珍赏。其实我本粗人,对此倒不是太在意,不过董桥此集中文字,大多写...
2008年初这几场大雪冰封了江南秀色,寒山孤旅,“烟水灵空”,正是董桥文字里的意境。乘这兴致从京城坐夜车抵楚地湖南一赏风雪满天的冷峻,雪夜围炉只为袖珍盈掌一册小书《今朝...
《说长道短》是作家郭立民二十年如一日勤于思考的见证,笔耕不辍的成果。 生活中有长有短、有是有非、有黑有白,如何说,如何道?可以高屋建瓴,大处着眼,亦可以细致入微,小...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是被我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偶然“发现”的。有一天,他突然郑重地问我知不知道有一个叫顾城的人写过一首诗叫《一代人》,...
具备文学修养,并非是创作过文学作品,或者是评论过文学作品;而是指关注文学,阅读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受过高品位文学作品的熏陶,并具有一定的鉴赏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以小见大是艺术创作的真谛。作家郭立民深谙此道,他的小小说集《桃花妹》,写的是生活中的小故事,塑造的是生活中的小人物,褒扬的是生活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