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是被我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偶然“发现”的。有一天,他突然郑重地问我知不知道有一个叫顾城的人写过一首诗叫《一代人》,我立刻背出了这首只有两句的短诗,他惊讶于我的知道,而我惊诧于他的“发现”。更让我惊诧的是,他说:“上一代人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要用它为下一代人寻找光明。” 30年过去了。如果当年给予顾城们黑色眼睛的那个时代的黑暗为人所共知的话,今天,让我儿子这样的“千禧一代”感到黑暗的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到底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使他们中间居然有人又萌生出如鲁迅一般“肩住黑暗闸门”的念头? 读了梁卫星的长篇小说《成人之美兮》以后,我对儿子已经感受到的黑暗和他未来还将感受到的黑暗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正如为小说撰序的钱理群所言,这是一部直面“中国教育的惨淡人生”的小说。作者对现实黑暗的揭露是触目惊心的,在这所应被视为教育基础环节的重点中学里,权力成为结构一切的核心,上到教育局长、校长,下到年级组长、班主任,各级权力拥有者之间权力交换的潜规则已经成为通则,一切不正常的都变为正常的:老师吃学生资料费回扣成为正常收入,使用家长资源成为正常方式,彼此调侃、讲黄段子成为教研室老师们之间交谈的正常语言。于是,千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只剩下权力尊严。 这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在暴露教育界的种种怪现状、深挖其病症根源的同时,还塑造了几个颇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深谙一切“潜规则”,八面玲珑、如鱼得水却最终被命运和现实所捉弄、抛弃的邹老师;才华横溢、口若悬河,平时课上课下高论平等公义,一旦掌权却专横霸道,“人格分裂”的贾老师;深怀教育理想和经验智慧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心灰意懒,而最终在年轻人的追随鼓舞下迸发出“精神导师”光芒的海老师,以及江念痕、苏笔等在求理想和“混世道”之间挣扎徘徊、上下求索的青年老师们。这几个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使这部意在暴露问题的小说有了丰腴的文学土壤。作者作为资深中学教师,他的感受是实的,笔下的细节是真的,人物是活的,其忧愤也是深广的。 这又是一部充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小说。小说刚开始的色调很灰暗,让人感觉像走进当下无数的官场小说。然而,不多久就发现这里有光。接着,这道光越来越强,越升越高,逐渐升成一道让人抬头仰望的星光。这道星光的核心就是海老师。小说中,他的地位有点像鲁迅。他像鲁迅一样想“救救孩子”。现实生活中,他似乎已经令人失望地隐忍、怯懦、沉沦,但事实上,他没有失掉鲁迅的硬骨头精神,如鲁迅那样反抗绝望,并且真正领导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教师维权运动。作者在这个人物身上投注了最强的理想主义光芒,同时也把光芒投向了围绕他的几个年轻人。那几次长谈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们透过无聊灰暗的现实,打开人们精神的隧道,引渡人的灵魂到光明的地方去。教书是什么?按照海老师的说法就是成人之美,“也就是说教书既要展示教育者的生命之美,又要成全受教育者的生命之美”。读这些文字时,甚至有一种时代错位的恍惚感,那种深沉、那种激越、那种纯粹,是多么的“八十年代”啊!如今,这样一群人,这样的谈话还能在中学老师间存在吗?如果还存在,即使只是如地火般暗暗运行燃烧着,中国的教育也是有希望的。 这还是一部有文学史意义的“教育小说”。尽管作者在后记中明确说此书的主旨不在探讨教育理念,而是像他敬佩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一样,探讨人的存在和人性状态。不过,由于作者写的是教师,也就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揭示了今天教育的困境以及人性在这之中的沉沦。小说融会了作者多年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育理念和备课方案,从教师人生成长路径到具体读书目录,都有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的呈现。对于有心的青年教师而言,这样的书可为良师益友。对于关心教育现状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样的书可谓言之有物。作者在扉页上引用了乔治·奥威尔的话:“我坐下来写一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自己说:‘我要加工成一部艺术作品。’我之所以写一本书,是因为我有谎言要揭露,我有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这种“问题小说”的写作意识,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当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两部作品都是从揭示教育弊端入手,指向一种体制的批判和反思。30年来,当代文学在这一向度上少有力作,从这一角度说,《成人之美兮》具有文学史上的推进意义。虽然由于文学环境的变迁,今天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像当年的《班主任》那样引发轰动效应,但《成人之美兮》提出的警示同样的振聋发聩。 我想这本书我可以给儿子看了。它或许展示了他尚不知晓的黑暗,但更昭示了他未曾预见的光明,而这光明才是可信的,正如钱理群在序言中引述鲁迅的话:“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与的光明”。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16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