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古代藏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古代藏书诗以藏书家、藏书楼和藏书活动等为主要咏歌内容,对藏书的编纂、校勘、辑佚、收藏等作全面的展示。近代以来,受西方藏书风气影响...
内容提要: 李、杜是盛唐怨刺诗学的代表人物,皆标举风雅,推崇“微婉”。但李多用比兴,而杜多直接赋写,艺术上有隐、显之别。中唐元、白重倡风雅比兴,以“六义”为标准,主...
内容提要: 词体起源作为一个文体起源的问题,应该放在文学史研究中文体起源问题的理论视野中来推究。唐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词作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的意义,词的起源问题始于五...
作者简介: 张清民,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外文论与美学。著有《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艺术解释的向度》《话语与秩序》《20世纪30年代的中...
摘 要: 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批评与宗教批评在核心话语与精神救赎机制上的深度互文关系是其大众救赎的典型表征。布鲁姆借大众美育对社会文化大众进行宗教救赎的原因包括:他具...
内容提要: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理论之后》中对曾盛极一时的各种后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文学理论要重新回归文学本体,要在道德和伦理等宏大问题上进行建构性的反思。...
摘要: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有三种阐释模式:一是直接运用理论对文本进行解释;二是运用某种理论分析具体文本,同时阐述所运用理论的精神和实质;三是在进行文本批评时...
作者简介: 南帆,本名张帆,1957年生,福建福州人。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福建省文联主席...
内容提要: 对于“强制阐释”之后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尽管目前有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但两种思路与主张都存在着理论构建的封闭取向及...
摘 要: 中国诗学中所说的“比兴”与西方诗学所说的“比喻”在修辞运作上都是“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进行比附”,但是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修辞指向而言,“比兴”是在主观...
内容提要: 从相通处看,“体用”与“本体”本来皆为哲学范畴,“体用”至晚唐五代、“本体”至新批评尤其是兰色姆又皆成为诗学范畴;两者皆把语言本体论与世界本体论、诗歌内...
作者简介: 张清民,河南大学特聘教授、《汉语言文学研究》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外文论与美学。著有《学术研究方法与规范》《艺术解释的向度》《话语与秩序》《20世纪30年代的中...
编者按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中国学人砥砺奋进,钻研学术,培养人才,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之精神,八十年来,激励人心,不曾少歇。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在西南联...
引言 报告文学是报道性的文学作品,它用朴素的文学笔调把现实生活中值得注意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它的根本特点是真实。它的真实与小说所要求的真实有所不同。小说作者是从对...
中国的“比较文学”,从开始学界不知其为何物,到国务院将其列入中国文学研究四大学科之一,并发展成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乐黛云先生居功至伟,被公认为“中国比较...
在致力于解构世界文学体系中的西方文学、文化中的霸权因素时,亦有颠倒复制既有的二元对立模式的思想陷阱存在。我们固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体系有所反思,但中国文...
新疆莎车老城各族群众欢庆诺鲁孜节。资料图片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遗产”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有了重大的变化。这一进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角度...
内容提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把物质生产的空前进步、资本的疯狂扩张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作为世界文学时代到来的深刻动因。他们与歌德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未对“世...
马克思主义文论是目前最具活力、最具时代感、最具科学性的文艺学说。因此,对于中国的文艺学体系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一面不可忽视的主导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