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张谊生 赵彧:转折与因果在复句中的层次关系辨析(9)


    例(19)、例(20)语表只出现一个前标记,语义上有双重理解,原因就在于其中另一个前标出现了辖域两可的情形,或者说是包孕能力可大可小。例(19)是前标“因为”出现包孕能力可大可小的情况,既可包孕整个转折复句,也可被包于转折复句的后分句;例(20)是前标“虽然”出现辖域两可的情况,既可统辖整个果因复句,也可被统辖于果因复句的因分句。例(21)只出现后标记,没有前标记,因而语义的两种理解是明显的。但是在辖域已经确定、配位已经明晰的条件下,即使出现一个前标,也是没有歧义的,更遑论出现两个前标了。例如:
    
    例(22)语表虽然只出现一个前标,但不会形成纠葛,因为由“但是”构成的转折句是典型的、严格意义上的转折句,前标“因为”只被包于转折复句的后分句,配位已经明晰、辖域已经确定。从意义上看,“一些官员记恨他”是由于“他反对新法出了名”的缘故,因而该句只能分析为转折后套因果;例(23)只能分析为果因后套转折,是因为语义层次关系制约的,即“怀着同样的希望而来”与“失望而归”直接对立,前标“虽然”句法只能出现于因分句中;例(24)也只能分析为转折后套果因,即“造价很贵”只对“还不能普及”产生影响,整个果因句是被包于转折句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