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老年语言学研究的语用维度:视角、方法与议题


    摘 要:全球范围内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以探究老年人语言衰老问题为己任的老年语言学研究亟待开展。该领域有必要进一步从语用视角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兼具学理与应用价值。在对语用能力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文章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议题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相关成果,发现多模态、生命历程、浮现模型等新的理论视角陆续出现,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不足:以汉语为母语的老年人语用研究较少;对比研究较少,包括不同母语老年人之间和正常老年人与智退症老年人之间的对比;联合神经认知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仍较少;未来应注重开展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老年人语用能力研究。
    关键词:老年语言学;语用蚀失;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前沿议题
    作者简介:黄立鹤,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秘书长;朱琦,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92)。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项目编号:19CYY018)。
    引言
    目前,形势严峻的老龄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话题。伴随着衰老,人类的生理机能会出现一定的功能退化和障碍。其中,老年人语言衰老、大脑认知变化及相应的病理机制等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心理学、语言学、生理学、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手展开研究1。
    在上述相关研究中,语言作为高级认知功能,始终是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对象。老年人因正常认知老化、生理器官衰退、罹患精神或神经退行性疾病而引发各类语言现象,对该类问题的研究属于“老年语言学”研究领域2;这种语言蚀失在语用维度就体现为老年人的语用能力衰退。在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对老年人语用交际等语言衰老的相关研究尤为必要且十分迫切。Owens提出的语言功能模型,指出语言作为维系社交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是语用能力3。因此,对老年人语言衰退现象的界定与评估,除了传统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层面,语用能力指标不可或缺。
    本文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有哪些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老年人语用能力?可以用什么方法衡量老年人的语用能力?目前老年人语用能力的研究议题有哪些?本文首先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语用能力的不同观点,拟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出发,对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阐释研究意义,分析未来方向。
    一语用能力的界定
    为了解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相关研究成果与现状,首先应该明确语用能力的概念范畴。语用能力的概念最先出现于交际能力的相关表述。在交际能力分析框架中,多数学者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语用能力的相关表述,但均未明确给出正式的概念界定。4
    Thomas首先将语用能力定义为“有效地运用语言知识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理解特定场景中话语的能力”5;Bachman以测试学为指导视角,从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两方面评估语用能力,前者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篇章能力(textual competence)组成,后者又可进一步分为施事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交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6Jung认为语用能力包括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the ability to perform speech acts)、传达和理解非字面意义的能力(the ability to convey and interpret non-literal meanings)、实施礼貌功能的能力(the ability to perform politeness functions)、实施会话功能的能力(the ability to perform discourse functions)以及运用文化知识的能力(the ability to use cultural knowledge)7。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何自然将语用能力定义为“在不同交际环境下理解和运用符合特定情境的特定话语的能力”8;余光武将汉语的语用能力建构归纳为语篇、语体、礼貌、修辞、言语行为、言外之意9;陶源、姜占好亦指出语用能力是一种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能力,帮助说话人能够实施自己言语行为并且理解交际对方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10;陈新仁将语用能力界定为“交际者在语境互动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语言策略或实施言语行为,表达交际意图等的多方面交际能力”11。
    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都不同程度地阐述语用能力最终在交际中的体现是“施事”,多次强调言语行为、言外之力等相关概念。因此,理解和实施适切的言语行为被视为衡量语用能力的核心,这也是判定患者语用障碍、评估语用能力的重要范畴。12因此,更多学者已开始基于言语行为对智退症人群的语用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其言语行为的理解与实施随病程发展均有损害。13也有个别学者从话语标记入手,如比利时鲁汶大学Bolly及Boutet主持的欧盟项目“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老年人语用能力研究”认为话语标记语是评估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指标。该研究虽然建立了多模态语料库,对手势、眼神等做了语用分析与阐释,但是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割裂开来,忽略了影响语用因素的整体性,而非局限于词汇的功能分析。总的来说,从言语行为入手,判断和分析老年人语用能力的蚀失过程应是较为理想的切入口。但目前仅有个别西方学者零星描述了智退症老年人言语行为特征,尚未上升至语用能力的高度进行探究,为相关研究留下了可为之地。
    二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的理论视角
    这里首先介绍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背后的功能语用视角和神经认知视角。在此基础之上,本节阐释为何Perkins的“浮现模型视角(emergentist model)”14更加贴近未来基于多模态方法探究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发展趋势。最后,引入较为新兴的生命历程视角,指出该视角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的契合度以及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一) 功能语用视角
    基于功能语用视角的研究主要试图分析交际者话语中所包含的交际意图,揭示该话语对交际双方的影响以及交际者与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5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分析理论及相关的语篇分析等理论,皆被用于分析语用能力蚀失的老年人话语。16
    例如,Davis分析了三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话语中well, oh, so三个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指出病情的发展对于话语标记语使用有一定影响17;刘楚群探讨了老年人口语中存在着词语和篇章的缺损,不同于“词语、固定结构、补语、状语的缺损在语境中基本不造成信息损耗”,“篇章结构的缺损会造成明显的信息损耗”,对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会有一定影响18;Altmann & Troche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整理,认为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语言能力会出现如下特征:信息内容减少、语法能力衰退、流利度受损、句法复杂度降低,这也说明了老年患者对于复杂句子与语篇的理解能力大大下降19;Sherratt & Bryan通过统计学分析,认为口语语篇衔接能力是老年人语用能力的重要标志20。
    语言学理论和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其作用是相互的21。语用学可以为相关的语言衰老、蚀失的临床研究提供一系列描述、分析与阐释框架,亦可为临床治疗和语言训练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导;临床的相关实验数据、语料资源亦可以用来进一步检验、完善语用学理论。
    (二) 神经认知视角
    认知视角认为语用能力的基础是认知,语用能力的蚀失往往是因为认知功能出现障碍。2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理解与认知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在会话交际中对说话人话语的理解与认知出现偏差,影响交际质量,这也是反映语用能力下降的重要表现。功能语用视角虽然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语用交际障碍或者退化的分析中,但是无法揭示语用能力蚀失产生的具体原因,使后期相关的临床干预和治疗遇到一定困难。23这说明,目前对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研究,需要借助相关的神经认知理论或者方法。例如,Guendouzi运用经典的关联理论以探究智退症患者管理交际对话的特征24。智退症患者由于受到认知系统的限制以及所接收到的社会输入,会尽可能地基于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推断。当患者在建立关联时,可能会发生如下认知进程:1)智退症患者不能专注于相关的信息输入,以至于他们只能接收到部分刺激的信息;2)由于大脑皮层或者皮下组织受损,与刺激相关的信息可能不会到达智退症患者大脑中的相应位置;3)智退症患者不能抑制被说话人话语所促发的相关词语或者概念的产生;4)智退症患者过度关注了信息输入。
    (三) Perkins的浮现模型视角
    虽然相关的认知理论能够对语用能力蚀失的内在原因起到一定的解释、补充,但未注意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用能力的蚀失也必定受到交际参与者及其他相关语境因素的影响。为了揭示语用障碍的特征及其多样性,Perkins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浮现视角(emergentist perspective)25,构建了语用浮现模型(emergentist model of pragmatics),将认知、个体神经、生理、个人特征、语境等因素都纳入影响语用功能的范畴。该理论视角认为语用损伤实则是个体在交际中对意义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中的“选择(choice)”受到了限制与制约。该种选择的表征即为构成交际行为基础的符号系统(semiotic)、认知(cognitive)、神经与感觉(sensorimotor)等(参见表1)。Perkins的观点也从侧面印证了语用功能是各因素、各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语用能力的蚀失往往是其中一个或多个系统因素受到损伤,导致相互作用的失衡,语用障碍随之“浮现”。而当这种障碍出现时,大脑认知就会根据交际需要进行“补偿性调整(compensatory adaptation)”。这种补偿性调整分为个体内部(intrapersonal)的语用补偿和人际层面(interpersonal)的语用补偿两个层面。例如,在个体内部,当句法符号系统受损导致交际障碍时,个体往往会通过语音、韵律等方式补偿调整以达成话语的语用目的;当语言符号系统受损导致交际障碍时,个体又会结合自己的手势、动作等行为以完成交际行为。同时,个体内部的语用补偿与人际层面的语用补偿往往相互配合与协作。当个体内部不足以完成语用补偿时,则需要人际层面的补充,以顺利推进交际活动;人际层面的语用补偿多来自交际对方。这种补偿调整的研究范式通常是会话分析。当患者可能会出现语言系统与认知系统的同时受损,如导致找词困难、话语缺损、认知理解困难等现象时,可以通过交际对方适应患者话语特征,给出便于患者理解的交际话语,仍可使得患者完成诸如话轮转换等行为。
    表1 语用因素
    
    应当看到,Perkins的浮现模型理论,除了为我们研究语用能力蚀失提供理论参考以外,也进一步支持了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研究老年人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四) 生命历程视角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语用、认知以及浮现模型视角,本文简单地介绍生命历程视角(Life Course Perspective)应用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的理据性。老年人的语言发展,处于生命历程的末端,因而老年语言学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生命历程视角。26
    Elder将生命历程视为个体在其一生中按照年龄层级顺序不断地扮演社会所规定的角色和事件,并提出了生命历程的四条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认为生命阶段、历史时期以及空间差异皆会导致生命历程的差异;2)相互联系的生命,认为一切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重点在于联系,而非个体的生命周期;3)生活的时序性,强调了生命事件对于个人的影响程度及与时间的关系;4)个人能动性,认为个体可以在环境及历史的条件和制约下,构建自己的生命历程。生命历程关注点在于个体生命历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嵌入、相互结合。27
    为什么要将生命历程视角引入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研究中?由于语用能力的发展、蚀失是一个长时间、渐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语用蚀失的研究对象,除了一部分正常老龄化的老年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非典型老化”老年人(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研究这些老年人语用能力随时间推移、病程推进而逐步蚀失的过程,与生命历程“用轨迹、转折点、持续期来描述变迁社会中的个体发展”的时间观相契合。同时,语用研究势必要考虑到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因素,而生命历程的研究思路对于长期的空间行为研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在研究老年人语用能力的问题上,生命历程理论视角可以为我们借鉴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又紧扣语用能力的社会交际属性。
    三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研究方法
    本文所提到的“语用能力”是涵盖了神经认知、会话分析、功能语用等多重视角的广义概念。因此,研究者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语用指标维度进行探索。本节主要从研究方法出发,梳理国内外关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相关成果,基于吴国良等28提出的民族志法、个案研究法、受控实验法及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进行介绍评述29,在此基础之上,比较分析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之于老年语言学语用维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民族志法、个案研究法
    在民族志法中,研究者一般会根据研究需求,采用正式程度不同的方式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访谈,研究通常会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就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对其进行观察研究。Hamilton以智退症患者Elsie为调查对象,记录了与之长达四年半的对话。30通过时间跨度上的对比分析,发现1981年秋Elsie尚且能借助语言表达出请求、希望、澄清和拒绝帮助等含义;而到了1986年春,Elsie几乎已经不能主动发起对话,只能对作者的话语做出反应。这种回应不是使用确切、清晰的词,而是通过简单的语气词完成,如mhm, mmm, hmm等;Hamilton同时指出,语言行为的变化蚀失,既是定性的,又是定量的。定量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语言能力保持一个较为平稳增强或者减退的趋势;定性是指语言的蚀失通常出现特定的交际障碍,包括找词困难、回应wh问题等。虽然该项研究并未对老年人的语用能力蚀失做出明确的界定与分析,更多的是从话语和会话的角度出发描述性地分析与患者的交流对话,阐述其语言的使用能力变化,但实际上已涉及了语言的功能性层面,如智退症患者常利用会话修正,澄清交际中的障碍源(trouble source),意在对影响他们做出恰当回应的认知障碍进行补偿。
    此外,现有关于语用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二语习得领域,鲜有研究对具有多语经历的老年人语用能力变化展开相关研究。Divita以三位移民的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故事法(life story approach),对其在成年以后学习法语、多语能力展开了描述与记载,提出了老年与老龄化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31但该研究未对多语经历老年人的语用能力及其蚀失展开深入分析。与此同时,有学者以六十岁以上的不同国籍和社会、经济背景的老年人话语音视频及参与者自愿提供的近期与过去书面写作文本为研究语料,开展针对多语种老年人的多模态长期纵向研究。该研究不仅将时间跨度、社会因素考虑在内,更是对面部表情和肢体进行了分析。32这些基于个案分析或者民族志法的研究,给予后来研究者多模态和生命历程视角的启迪。
    (二) 受控实验法
    受控实验法是研究语用能力蚀失和语用障碍的重要范式。研究者通过控制某些特定语境条件或变量,事先设定所需收集语料的类型,就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对语料进行转写分析。受控实验法通常会设置相应的实验参照组,以揭示两组受试人员在神经、认知、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差异。33当前的研究多以该种方式收集相关语料;再通过相关语言学理论知识来阐述老年人的话语特征。其中,对“Cookie Theft”图像34进行描述成为大部分研究者的首选语料采集途径。
    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较早开展了母语为汉语的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研究。高雄大学Lai & Lin基于受控实验法对比了母语为汉语的正常台湾老年人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在描述和叙述任务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结果证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在话语标记语使用的次数和种类上均低于正常老年人;虽然两组的受试者话语中都出现了某些共同的话语标记语,但就实际交际效果而言,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并未完全掌握这些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35邱倚璿、王静谊通过对照实验,发现老年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主动与对方互动交流沟通的意愿会加强,从而使得交际涉及的内容主题增多。36但在实际的交际对话过程中,交际内容的增多和记忆认知能力的下降,导致对话中出现了较多的离题现象;而面对关系较亲密的人时,互动需求已被部分满足,倾向以精简总结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交流。这也揭示了年长者语言表达同时受到认知、社会互动需求与沟通目的的影响。Rathel & Hielscher-fastabend则通过两组实验,探究老年人对于情感语调(emotional intonation,句子韵律表达出的情感状态)和语言语调(linguistic intonation,句子韵律消除歧义的作用)的认知。37实验数据表明,情感语调的辨认能力与年龄无关;而对语言语调的识别则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三) 多模态语料库研究方法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语言蚀失研究正逐步兴起。通过建立对比语料库、基于常模对比研究语言蚀失问题已成为前沿思路38,这为我们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用交际特点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即便是语料库方法,传统语言衰老研究的关注点在于语言本体范畴的衰老现象,例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近年来,一些非言语现象,如脸部表情、手势、情感表现等,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Wilson & Sperber指出,交际中的言语和非言语特征对解读说话者含义和听话者理解均十分重要。39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在言语交往中,老年人会通过语调、面部表情、手势等副语言方式辅助情感表达、彰显话语的表达效果。40也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低于年轻人41,这对交际效果产生一定影响。Perkins42指出Cummings43的《临床语用学》未将非言语行为包含在内,故其所阐述的临床语用实则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exclusively linguistic pheromone),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智退症老人语用能力的解读。因此,对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研究,不可忽视非言语因素。
    信息革命与大数据云存储时代的到来,为非言语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设备采集多模态语料、进行贴真建模,可以最大化地还原研究对象的语言表层特点和体貌特征。例如,有研究利用Pratt、 Elan、 Photoshop等软件对视频图像等多模态语料进行切割、标注与分析,就交谈中的头部和手部动作等来探究智退症老年患者的人际语用问题。44前文提到的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老年人语用能力研究项目采集多模态语料,除了关注话语标记语,也对正常衰老的老年人的语言、手势、表情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正常老年人的语用能力变化。在国内,Gu & Xu45、黄立鹤46等正在运用多模态语料库方法开展对正常衰老老年人与智退症患者之间多模态交互行为的对比研究。多模态语料库方法,将是未来研究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等一系列语言衰老问题的重要指导。
    (四) 对各研究方法的简评
    我们所探究的语用能力是在社会交际生活中语言的使用能力。运用个案研究法与民族志法对老年人的语用能力展开研究,较为完整、全面地还原了研究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即席话语表现。基于此方法开展的研究,能够反映语用能力的历时变化,同时也便于我们了解个体差异性。但受限于较为单一的研究对象与观察记录等形式,难以对影响语用能力的所有因素做出详尽分析。目前,大部分学者通常是选取单一的语用能力指标,未能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语用分析框架。另外,从研究者本体考虑,个案研究法和民族志法所追求的历时观察,往往需要耗费研究者大量的时间精力,给研究工作造成一定困扰。
    采用受控实验法收集语料,理想化地控制实验因素与非实验因素,既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研究的可行性,又可以帮助研究者节省人力、物力,但其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日常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是一个个声情并茂、体貌丰富的鲜活整人(the whole person),而非只能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经过理想化过滤的说话人”47。临床语言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分析日常交际中的互动会话,而受控实验中语料发生的语境过于单一,仅限于人为的实验语境或临床语境,难以真正体现日常生活或其他社交语境类型下的语用行为。受控实验中的交际对话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诱导性,往往只关注话语结果,但却忽略过程。所以,单凭对实验语料的分析评价患者的语用能力,其客观性与可靠性存在局限。48在不同语境下,语用障碍患者的语言使用方式受制于多种因素,多数实验研究只关注语用障碍本身,所获取的数据有助于说明组间差异,无法考证个体差异。另一方面,针对语言使用的交际互动,参照合作原则、会话含意等语用学理论,难以对显性的语言因素进行量化操作,因此目前有关语用原则的临床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真实的言谈互动,进行质性和阐释性研究。49
    以上两种方法,主要从语言使用表现或是社会语境等因素的角度去探究语用能力,未能将语言之外的其他因素同时考虑在内。多模态研究,体现出的是一种整合性范式研究路径,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50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老年人语用能力蚀失的相关研究已从单一模态视角转向多模态视角,亦有不少学者建构了小型的多模态语料库,但基于多模态数据集成的大规模即席话语语言衰老数据库较少出现,相关成果更是鲜见。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我们既要关注研究老年人这一群体语用能力的蚀失情况,又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老年人群体的语用能力蚀失问题探究,势必要基于一个大规模的多模态数据样本之上。同时,鉴于语言的蚀失分为正常老化和疾病引起的蚀失,该语料库也必须涵盖这两大群体。由此可见,包含大样本的现场即席话语多模态语料库的建设亟待开展。
    四研究议题
    丰富老年人语用能力退化的相关知识体系,可进一步丰富临床语用学、老年语言学的学科内涵。整体上看,老年人语用蚀失研究的维度和议题至少包括:老年人语用能力常模及评估指标体系、老年人语用能力变化的基本规律与影响因素、罹患神经及精神疾病老年人语用障碍特征及变化过程、老年人语用能力与老龄化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其中,国内外对正常及智退症老年人语用交际特点的研究已经兴起,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人群的语用障碍现象日益受到重视,考察维度包括语用标记、衔接与连贯、话题维护、言语行为、身份意识等。
    但是,目前缺乏对母语为汉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群语用能力蚀失研究,导致我国临床评估多借用国外成果,相关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一些比较简单的话语特征的分析。语用能力变化是老年人认知功能老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外在体现,相关分析可提升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51,因此系统研究母语为汉语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群语用交际特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其次,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国际上有研究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探讨多语种(双语种)老年人语用能力的蚀失,但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未来的研究应在这个方向展开,同时也可以将英语为母语和汉语为母语的老年人的语言、正常老年人与智退症老年人的语言展开对比研究,语用能力是该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由于老年人语言蚀失多与相关功能的衰退或者病变联系在一起,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很大一部分最终着眼点还是在对其语言表现或对病理、生理机制的描述性分析,未来老年人的语用能力研究需要我们立足语言本身,开展跨学科、多方位的全面研究。
    过往关于老年人语用交际的初步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韵律、表情、动作等互动规律因语用能力受损而发生异常,需以多模态视角构建脑病理变化及认知老化下的语用障碍知识体系,以弥补仅关注语言本体维度而忽略其他维度造成的不足,从而增强对人类脑老化规律的科学阐释力。因此,从多模态视角对该类人群的语用能力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和较广阔的拓展空间。目前虽有个别学者已从多模态视角开展研究52,但从该视角切入的研究仍属鲜见,欠缺完整、深入、系统化的探讨。
    目前,笔者正依托自建的多模态语料库,研究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语用能力随病程发展而逐步蚀失的过程及规律。初步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语用障碍研究及相关临床应用应包括言语及非言语行为等多模态维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不完整语句比例、重复频率、模糊语频率及空语频率这四项指标与健康老年人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其话语存在不连贯现象;在主位选择上重复使用人称代词、主位推进类型较少,导致语篇连贯性及逻辑性较差;若从言语行为(speech act)维度看,患者语用交际中的多模态互动发生异常,实施言语行为的话语量减少、借助体貌或动作等手段进行多模态代偿的情况增多;患者言语行为时空指向错位、场景意识模糊,部分言语行为出现频率异常,伴随的即席情感出现得较为突然、迅速。
    从社会语用的角度来看,老年人语用交际中的面子问题、老年人形象与身份认同、老病死叙事话语、双(多)语老年人语言的衰退与老化等均是重要研究内容。另外,老年患者就医会话互动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研究议题,内容可包括老年人生命与疾病观念对就医互动的影响、老年人行为特点与就医会话互动的关系、老年人诊疗与看护沟通策略与技巧、罹患重大或特殊疾病老年人的就医会话特征与心理疏导研究、老年人就医互动中的冲突性话语及医患关系研究、背景差异性与老年人就医会话互动的关系研究、医疗资源有限背景下的老年人就医行为干预策略研究、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就医环境语言信息建设等。
    结 语
    总体而言,目前老年语言学语用维度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从功能语用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在相关会话中体现语用功能的各种语言形式特征;从神经认知角度出发,分析老年人在语用交际中的理解与产出能力和对社会、语境等相关因素的神经认知机制,从而阐释其语用能力的变化;从社会语用的角度出发,分析老年人语用交际中的面子问题、身份认同、医患互动、老病死叙事话语、双(多)语老年人语言能力衰退等问题。在这些领域,多模态、生命历程、浮现模型等新的理论视角陆续出现,使得学界对智退症患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一群体的语用蚀失研究日益关注。
    从学理价值上看,构建老年人群语用能力蚀失的相关知识体系,研究成果可丰富临床语用学的学科内涵。同时,本课题是在世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背景下产生的学术问题,可助推以研究老年人语言蚀失问题为核心的老年语言学的构建与完善,从语用维度进一步丰富老年语言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从应用价值上看,临床上对认知障碍患者进行语言能力评估已成共识,但目前语言标志物尚不充分,相关评估缺乏语用交际维度的测评。53我国临床评估多借用国外研究成果及量表,但并非都符合国情。加紧开展对正常及罹患神经或精神疾病老年人的语用蚀失研究,进一步揭示蚀失过程及规律,有助于相关疾病的家庭预判、临床筛查及病程评估等。
    总之,丰富老年语言学中语用维度的相关知识体系,可拓展临床语用学、老年语言学的学科内涵,也会带来一系列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应当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基础性研究。
    注释
    1黄立鹤:《近十年老年人语言衰老现象研究:回顾与前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
    2(1)顾曰国:《老年语言学发端》,《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5期。
    3(2)Owens,R.E,Language Disorders: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Pearson Schweiz Ag,1991.
    4(3)李民、肖雁:《语用能力分析框架述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5(4)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1983(2),pp.91-112.
    6(5)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7(6)Jung,J.,Issues in Acquisitional Pragmatics,Applied Linguistics,2002(3),pp.1-13.
    8(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页。
    9(8)余光武:《论汉语语用能力的构成与评估》,《语言科学》2014年第1期。
    10(9)陶源、姜占好:《语用能力培养的认知观》,《外语学刊》2012年第3期。
    11(10)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204页。
    12(11)冉永平、李欣芳:《临床语用学视角下语用障碍的交叉研究》,《外国语》2017年第2期。
    13(12)Bayles,K.A.,Communication in Dementia.In H.Ulatowska (Ed.),The aging brain:Communication in the elderly,Boston:College Hill Press,1985;Ripich,D.N.;Vertes,D;Whitehouse,P,Turn-taking and Speech Act Patterns in the Discourse of 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s Type Patients,Brain and Language,40(3),1991,pp.330-343.
    14(13)Perkins,M.,Pragmatic Impair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5(14)Bloom,R.L.,J.C.Borod,L.K.Obler & L.J.,Gerstman,Suppression and facilitation of pragmatic performance,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1993(6),pp.1227-1235.
    16(15)Guendouzi,J.& N.Müller,Approaches to Discourse in Dementia,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17(16)Davis,B.So,You had Two Sisters,Right?Functions for Discourse Markers in Alzheimer's Talk .In B.Davis,Alzheimer Talk,Text and Context,UK:Palgrave Macmillan,2005.
    18(17)刘楚群:《老年人话语缺损现象研究》,《语言规划学研究》2016年第1期。
    19(18)Altmann,L.J.P.& M.S.,Troche,High-Level Language Produ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A Review,Parkinson's Disease,2011,pp.1-12.
    20(19)Sherratt,S.& K.Bryan,Textual Cohesion in Oral Narrative and Procedural Discourse:The Effects of Ageing and Cognitive Skil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19(1),pp.95-109.
    21(20)Perkins,M.,Pragmatic Impair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Cummings,L.,Clinical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22(21)冉永平、李欣芳:《临床语用学视角下语用障碍的交叉研究》,《外国语》2017年第2期。
    23(22)Perkins,M.,Is Pragmatics Epiphenomenal?Evidence from Communication disorders,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pp.291-311;Cummings,L.,Clinical 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Cummings,L.,Pragmatic Disorders,Dordrecht:Springer,2014.
    24(23)Guendouzi,J.“So what's your name?”:Relevence in Dementia .In B.Davis,& J.Guendouzi,Pragmatics in Dementia Discourse,UK: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3,pp.29-54.
    25(24)Perkins,M.,Pragmatic Impair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6(25)顾曰国:《老年语言学发端》,《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5期。
    27(26)Elder,G.H.,The Life Course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 R.M.Lerner.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John Wiley & Sons,Inc.,1998.
    28(27)吴国良、徐训丰、顾曰国、张永伟:《痴呆症(智退症)临床语言使用障碍研究概述》,《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4期。
    29(28)吴国良等(2014)还提出基于无创脑成像技术的研究方法,但该方法主要运用于老年语言学研究的其他维度,此处暂不介绍。
    30(29)Hamilton,H.E.,Conversations with an Alzheimer's Patient:An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 Stud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1(30)Divita,D.,Multilingualism and Later Life: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Age and Aging,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14(8),pp.94-103.
    32(31)Hernandez-Dominguez,L.,S.Ratté,B.Davis & C.,Pope,Conversing with the Elderly in Latin America:A New Cohort for Multimodal,Multilingual Longitudinal Studies on Aging,In Proceeding of the 7th Workshop on Cognitive Aspects of Computational Language Learning,Berlin,Germany,August 11,2016,pp.16-21.
    33(32)冉永平、李欣芳:《临床语用学视角下语用障碍的交叉研究》,《外国语》2017年第2期。
    34(33)Goodglass,H.& E.Kaplan,Stimulus cards:The Assessment of Aphasia and Related Disorders,Philadelphia:Lea & Febiger,1983.
    35(34)Lai,Y.& Y.Lin,Discourse Markers Produced by Chinese-speaking Seniors with and without Alzheimer's Disease,Journal of Pragmatics,2012(14),pp.1982-2003.
    36(35)邱倚璿、王静谊:《台湾年长者语言产生特性》,《辅仁社会研究》2014年第4期。
    37(36)Raithel V,& Hielscher-Fastabend M.,Emotional and Linguistic Perception of Prosody:Reception of Prosody,Folia Phoniatrica Et Logopaedica,2004,56(1),pp.7-13.
    38(37)刘红艳:《基于语料库的老年性痴呆患者找词困难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39(38)Wilson,D.& D.,Sperber,Relevance Theory.In L.Horn & G.Ward.Handbook of Pragmatics,Oxford:Blackwell,2002,pp.249-290.
    40(39)吕明臣、李宇峰:《老年人常见言语交际习惯调查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3期;李宇峰:《老年人言语交际障碍实证性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
    41(40)Clark-Cotton,M.R.,R.K.Williams,M.Goral & L.K.Obler,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Aging,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2007,pp.1-8.
    42(41)Perkins,M.,Book Review:Cummings' Clinical Pragmatics,Aphasiology First,2011,pp.1-5.
    43(42)Cummings,L.,Clinical 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44(43)Davis,B.,M.Maclagan & J.Cook,“Aw,So,how's your day going?”:Ways that Persons with Dementia Keep their Conversational Partner Involved .In B.Davis,& J.Guendouzi,Pragmatics in Dementia Discourse,UK: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2013,pp.83-116.
    45(44)Gu,Y.& X.Xu,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 discourse:a multimodal corpus linguistics approach Plenary speech,The 5th Symposium on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Multimodality,Hong Kong,2013;Gu,Y.& X.Xu,Modeling the Self of Alzheimer's Disease Patients:A Multimodal Corpus Linguistics Approach,Invited paper read at the 2nd Symposium on Healthcare Communication,Hong Kong,2013.
    46(45)黄立鹤:《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语力研究:多模态语用学新探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黄立鹤:《研究语言蚀失、服务老龄事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0,http://www.cssn.cn/zx/bwyc/201803/t20180320_3880684.shtml;黄立鹤、王晶、李云霞:《阿尔茨海默病言语障碍表现及相关神经心理学量表编制问题》,《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5期。
    47(46)顾曰国:《论言思情貌整一原则与鲜活话语研究》,《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6期。
    48(47)Perkins,L.A.,Whitworth & R.Lesser,Conversing in dementia:A conversation analytic approach,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1998(1-2),pp.33-53.
    49(48)Ahlsén,E.,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 and aphasic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1),pp.57-70.
    50(49)黄立鹤:《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语力研究:多模态语用学新探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
    51(50)Szatloczki,G.,L.Hoffmann,V.Vincze,J.Kalman & M.Pakaski.Speak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is that an Early Sign?Importance of Changes in Language Abilities in Alzheimer's Disease,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Volume 7,2015,p.195.
    52(51)Desmet,F.,M.Lesaffre,J.Six,N.Ehrlé & S.Samson,Multimodal analysis of synchronization data from patients with dementia.In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Cognitive Sciences of Music,2013.
    53(52)黄立鹤、王晶、李云霞:《阿尔茨海默病言语障碍表现及相关神经心理学量表编制问题》,《语言战略研究》2019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