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张谊生 赵彧:转折与因果在复句中的层次关系辨析(6)


    二、互套纠葛与歧义消解
    转折关系与因果关系的异类套用,可以看作是异句框式连词②的套用,体现为一种“包孕”关系。陆丙甫、金立鑫(1988)提到在偏正复句中,包孕关系是单向的、不可逆的,总是体现为大复句包孕小复句,而小复句包孕大复句是不成立的,其文在附录中也提到转折关系与因果关系包孕的四种形式③,但并没有详细论述。那么,这种互相包孕形成的纠葛类型到底有几类?又该如何消除纠葛引发的歧义理解?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阐释的。
    2.1 纠葛的类型
    转折关系与因果关系在使用中,出现纠葛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关联标记全部省略而形成的一种意合形式;一种是部分关联标记省略而形成的缺标形式。
    2.1.1 意合形式
    汉语大量采用意合法连接复句,所谓意合法就是不借助连词类形式标记,只靠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而连接在一起,各个分句之间是一种纯线性连用。意合形式的多重复句因为没有连词类形式来标记、显化复句关系,在中性语境中存在两可理解。例如:
    
    按(15)的复句层次划分,第一层是转折关系,其内部的包孕关系投射到语表就是“虽然,但是(...…所以)”,为转折后套因果式,即“一拿书本就觉得怪可笑的”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向来没念书的习惯”,与“本想坐下念点书”没有关系;按(15’)的层次划分,该句的套用是因果前套转折,其内部的包孕关系投射到语表就是“因为(……,但是……),所以”,即“一拿书本就觉得怪可笑的”这一结果是“本想坐下念点书”和“向来没念书的习惯”综合产生的;这是Ⅱ型的套用纠葛。再看Ⅳ型套用纠葛的情况。例如:
    (16)傍晚接到儿子从北京打来电话,本想与他聊几句,|没想到刘翔竟然说是打错了,‖本来这个电话他是要打给师傅孙海平的。(《文汇报》2005-12-13)
    (16’)傍晚接到儿子从北京打来电话,本想与他聊几句,‖没想到刘翔竟然说是打错了,|本来这个电话他是要打给师傅孙海平的。
    按例(16)划分,内部关系为转折后套果因式,语表上“虽然……,但是(……,因为……)”,语义关系“刘翔竟然说是打错了”是“这个电话他是要打给师傅孙海平的”直接导致的,两者之间是直接的果因关系,“本想与他聊几句”又与整个果因句形成转折关系;按例(16’)划分,内部关系为果因前套转折式,语表为“(虽然……,但是……),因为……”,语义关系为“本想与他聊几句”与“刘翔竟然说是打错了”是整体与“这个电话他是要打给师傅孙海平的”产生由果及因的关系,而内部形成了转折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