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孝经译注》前言(5)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汪受宽 参加讨论
    研究《孝经》中的人名称谓,是解决其作者问题的途径之一。古代著作对人的称谓十分重视。称名,称字,称君,称子,各有不同。何况孔子是史家书法的创始者。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他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中,“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既然《孝经》是孔子或孔门弟子之作,当亦十分注意人名的称谓问题。《孝经》中关于具体人的称呼,仅有称孔子的“仲尼”、“子(曰)”,称曾参的“曾子”、“参”。仲尼为孔子的字。《仪礼·士冠礼》言:“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字是供他人称呼以示敬重的别名。既然《孝经》中有称孔子之字“仲尼”的,则该书显然不是孔子所作。再说书中多次出现的“子曰”的说法。其“子”当指孔子而言。邢昺《疏》云:“《正义》曰,子者,孔子自谓。案《公羊传》曰:子者,男子通称也。古者谓师为子,故夫子以子自称。曰者,辞也。”其中“孔子自称”的说法,明显系出自其孔子自作《孝经》说,不可为据。查《十三经》中,出现有数百次“子曰”,皆是在各种场合孔子言论的标示,很难找到孔子用“子曰”来称呼自己言辞的。故而,“子曰”二字,不能成为孔子作《孝经》的证据。至于“曾子”二字,当然是曾参的敬称。我们查阅《论语》各章,孔子话语中对其学子的称谓,都是称名。如,称子贡为“赐”,称颜回为“回”,称仲由为“由”,称子夏为“商”,称曾参为“参”无一例外。若《孝经》真是孔子所作,他怎么可能以弟子的口吻称自己的学生曾参为“曾子”?由此,可以肯定,《孝经》绝不是孔子自作。此例同时也可以否定曾参作《孝经》说。因为,曾参不可能在自己的著作中自称为“曾子”。至于书中“参”之一名,仅在《开宗明义章》中出现一例。其文为“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显然不是《孝经》作者对曾参的称谓,而是曾参在对孔子问话答辞中的自称。古代有讳名的习惯,即不可直呼尊者敬者之名。但是在尊者敬者同辈面前,却应自称己名,以示谦恭。《白虎通义·姓名》言:“‘君前臣名,父前子名。'谓大夫名卿,弟名兄也。明不讳于尊者之前也。”如《孟子·离娄下》:“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寇至,盍去诸?'子思曰:'如伋去,君谁与守?'”伋为子思自称名。曾参在《孝经》中自称为“参”,是其在师尊面前的谦恭。此称谓既为引语,因而,此例不能作为《孝经》为曾参所作的证据。从书中作者称孔子为“仲尼”、“子”,称曾参为“曾子”看,其人有可能是曾参的弟子。但也不排除是孔子门人的可能。我们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曾参即为其中之一。曾参以道行著称,受到同学诸生的敬重。《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其中,除孔子话语外,凡提到曾参,都尊称为“曾子”。总之,从称谓分析,《孝经》绝不是孔子或曾参所作,而可能是曾参弟子或孔子弟子所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