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孝经译注》前言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汪受宽 参加讨论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以简要通俗的文字,阐述古人视为一切道德根本的孝道,古代学者将其称作儒家六经的总汇,并世代作为孩童启蒙教育的主要教材。先后有魏文侯、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唐玄宗、清世祖、清圣祖、清世宗等君王和五百多位学者为该书作注解释义。《孝经》不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时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时至今日,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价值,发掘其中的合理成分,以为今用,仍是一项必要的工作,而梳理经文,阐释大义,并在此过程中有所甄别,则是该项工作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书名与内容
    孝是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说文解字》“老部”中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儒学礼书《礼记·祭统》中也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都把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但是孔子却批评这种观点,在《论语·为政》中驳斥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在《孟子·万章上》中言:“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孔子和孟子给孝赋予了崇敬父母的内容,以便与一般动物的照料其上代相区别。孔子的后学,更对孝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在《礼记·祭义》中,曾参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样,所谓孝有三等:最上是尊亲,即爱戴和崇敬父母,立身行道以扬名显亲和传宗接代;其次是不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和为亲复仇。最后是养亲,即养口体,侍疾病,顺其意,乐其心,重其丧。
    孝这一道德意识,是原始先民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发展。大约在八千至一万年前,中华大地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并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从而造成了华夏先民很早就有了生殖崇拜,以祈求人类自身繁衍能力的加强。在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人形陶壶上,塑了一位有明显乳房和生殖器的女性。形如男性生殖器的石祖、陶祖,则到处都有发现。许多原始岩画表现有男女交媾的形象。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出土有一腹部突起,臀部肥大,有女阴标志的孕妇塑像。这种崇拜是人类因其出生而自然产生的。另外,从事农业劳动,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这就造成了先民对家中年长者的尊敬,因为年长者有很丰富的劳动经验和高明的技术。神农和后稷的故事,就是这种尊崇有劳动经验长者风气的最早遗留。而在老人死后仍继续这种崇敬,就成为祖先崇拜。早期各个家族对自己祖先世系及其神化了的事迹的传说,是这种崇拜的表现之一。《尚书·尧典》中记载四岳推荐虞舜担任帝尧的继承人,说他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yì,治理,安定)不格奸”。意思是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象傲慢,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安定和睦,不至于出乱子。据说,帝尧任命虞舜协调人伦关系,引导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可见,至迟在传说的五帝时期已经有了孝的概念。
    周初制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使孝成为一种正式的人伦规范和礼仪制度。《诗经》中屡屡言及孝。如《蓼莪》写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春秋战国时代,儒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法家都讲孝道。儒家将孝视为“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墨家也不甘落后,提出“孝,利亲也”。又说,“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道家虽然反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说教,却仍然提倡孝行,在《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纵横家也将孝道视为政治的重要内容,《战国策·楚策三》载,苏秦对楚王说:“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甚至法家也认定孝在治国中极为重要,而声言:“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孝子不非其亲”,“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可见,到秦统一以前,孝已成为当时诸家公认的一种道德观念。在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孝道正式成为统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治国的有力武器,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渐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民族道德观点和文化心理,而历久常新地沉淀了下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