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调一动的语法效应 4.1 句法 “一句一调”或“一调一动”对汉语的句法有重大的影响。限于篇幅,这里只选两个最突出的语法现象来说明:一是所谓的流水句,二是传统的连动式。 4.1.1 流水句 自从吕叔湘先生提出流水句的概念后,范继淹(1985)、胡明扬、劲松(1989)等学者就开始了对它的专门研究。然而,正如沈家煊(2012)所说:“范文(范继淹1985)发表到现在30多年,这期间除胡明扬等(1989)、Shen & Gu(1997)、王洪君(2011)零星几篇文章外,鲜见继续的研究或思考。‘流水句’的研究停滞不前……”可以证明沈先生的说法的一个事实,就是“什么是流水句”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尽管如此,诸多有关流水句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定义,都不可回避如下的一个事实:流水句中的成分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没有停延待续调)。换言之,流水句必须首先是一个“一调句(或单调句)”——一个句调的句子,尽管其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VP。(13)根据本文的理论,我们认为,这是流水句的根本属性。流水句的这一属性正是汉语“一句一调”的结果之一。赵元任(Chao 1968:57)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20)他不来。我不去。 赵元任说,上面的话语是两个句子,但是如果中间不停,连起来说,就是一个句子。赵元任说的一个句子(“他不来我不去”)实际上就是流水句。注意,如果是流水句的话,它的意思是“如果他不来,我就不去”。这种意思的改变(改变了两句单说和分立的意思)也是我们理论预测的结果:如果变成只有一个句调的流水句,全句就只能允准一个根句(root clause),那样一来,承载核心重音的VP(我不去)就成为了该句唯一主动句(main clause),而前面的“他不来”就只能变成从属性的条件句——机制使然,非语义驱使。 赵元任(Chao 1968:105)的另一个例子也十分巧妙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21)天气很好。但是我不能出去。 他说:“如果‘好’字是全上声,后边有全停顿(止句调——本文作者),这是两个句子。但是如果‘好’字全上或半上带拖腔(待续调——本文作者),那就只是一个并列复合句(compound sentence)。”在我们的理论系统里,这也是流水句的作用:将第一个句调变成语调,使两个独立的句子变成了主从的句法关系(尽管天气很好,但我不能出去)。不难看出,现代汉语的这种运作和古代汉语的“[VP & VP→[VNP[VP]]]的发展一样,(跨时代地)重复着同一个“句法简化工程”:把并列变成从属。由此可推,凡是无法变成从属关系的VP+VP,均无法变成一个句调的句子(单调句),因此也就无法变成流水句。譬如(取自王洪君、李榕2014): (22)那辆车i价钱太贵, i颜色也不好,我j不喜欢 i, j也不想买 i。 我们认为上面的句子不是流水句。原因很简单,它们“连”不起来(中间有停顿:“并列/举调”或“止句调”),没有“流水”的效应。注意:有人可能会因此而说,句中前后的VP必须具备语义条件才可以构成流水句,所以流水句是语义导致的结果,不是语调允准和促发的产物。表面看来这有道理,但深入挖掘则不尽然。试想:流水句中的VP分开说和合起来说,意思并不一样。为什么分开说的VP的意思,不能(全部)溶入或移入流水句呢?如果流水句不能表现所有分开来说的VP的意思,怎么能说它的存在不是流水句所体现的句法迫使它如此(而不如彼)的结果呢?换言之,语义很难解释为什么“流水句 并列关系”(语义是容许的),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流水句中VP是主从关系”的事实。更简单地说:为什么VP不主从,句子语调就不流?与此不同,一句一调、一调一动(根句动词)的语调机制,不仅允准了流水句的出现,而且“逼迫”流水句非如此而不能使之如水之“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