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概观(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研究》 王向远 参加讨论

    在中日文学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上,刘立善的专著《日本白桦派与中国作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只选取了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白桦派,并以此为中心,对中日现代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此前都有不少的成果问世。刘立善的著作以五十多万字的宏大篇幅,充分吸收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收集材料,从而成为这个课题的研究的集大成的书。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有关白桦派文学的背景材料,并对白桦派作家与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梁山丁等作家的关系,做了细致的梳理。对长与善郎与中国的关系,也做了评述。虽然有些章节中直接从日文著作引进的材料显得过多,过琐细,但它作为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白桦派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最翔实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于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社会文化之关系的研究著作有靳明全的《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该书试图全方位地对描述“日本”对中国现代留日或旅日作家的影响。全书共分十八章,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四部分。一、中国作家对日本社会、日本人、日本文化的的评论认识,主要以郭沫若和鲁迅为中心;二、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作家、日本文学之比较,如郁达夫与佐藤春夫,丰子恺与夏目漱石、鲁迅与有岛武郎、张资平与日本自然主义,欧阳予倩与日本歌舞伎,中日新感觉派等;三、日本普罗文艺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胡风、李初梨、蒋光慈等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关联;三,对茅盾、巴金、冰心等中国作家旅居日本时的创作活动的分析。这些问题,有的是此前已经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有的是作者首次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力图从事实材料出发,提出有益的见解。但大多数情况下,作者只是指出影响关系,而对中国作家与日本文化、日本文学的复杂纠葛缺乏深入分析。
    1998年,王向远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作为湖南教育出版社“博士论丛”丛书之一出版。这是一部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文学综合性比较研究的著作,其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是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全书共三十五万字,分四章,每章七节,每节都是一篇相对独立的论文,并在该书出版前夕公开发表过,所以本书实际上是一部论文集。但由于将二十八篇论文纳入了一个严整的体系之中,使全书保持了理论体系的统一性。该书在“绪论”中写道:
    作为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专论,本博士论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考虑。第一,它不是一部中日现代比较文学史著作,因此并不准备面面俱到地谈及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的所有问题,但又不放过其中的重大基本问题。全书分为“思潮比较论”、“流派作家比较论’“、“文体比较论”、“作品比较论”四章,大体涵盖了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基本课题和主要方面。第二,它不以史的线索谋篇布局,而是着意追求内在的理论体系。全书四章二十八节,由外及内,从宏观到微观,纵横交织,相互关联,分别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展开论述。第三,它不是综述或归纳现有的研究成果,而是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在前人研究的较多、较充分的一些领域,力求独辟蹊径,务实而又求新;对前人有所论及,但未能深入的课题,要在材料和观点上有所发掘、有所深化;在前人较少研究,或完全没有研究的领域,要尽力开拓。总之,要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大视野上,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清理中日现代文学的表层与潜在的联系。以重原典材料和科学实证的“影响—接受”研究(关系研究)为基础,把影响—接受研究与平行研究(比较阐发)结合起来,努力在比较中揭示出非比较研究所不能发现的文学特质和文学发展规律,从而为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和深化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