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中日文学比较研究概观(11)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方研究》 王向远 参加讨论

    在中日现代文学某一专题的比较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值得注意的成果。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两国文学的关系研究。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上半期,日本先后对中国台湾、东北和整个中国大陆实施入侵与占领,不仅给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在两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各自的文学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文学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清理、总结和比较研究,其意义超出了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两部书必须提到。一部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吕元明教授的《被遗忘的在华日本反战文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一部是王向远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所谓“在华日本反战文学”,指的是日本侵华期间流亡到中国的日本作家,如鹿地亘及其夫人池田幸子,长谷川照子等。另一种是在中国当了俘虏的日本士兵,他们在中国方面的感化教育下逐渐醒悟,写下了以反战为主题的有一定文学价值的作品。吕元明先生独具慧眼,收集和挖掘了那些几乎“被遗忘”的日本在华反战文学的材料,并对这些材料和有关作品,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和分析,指出他们在思想与艺术上的价值。这是一种独特的比较文学的研究课题,不仅揭示了特殊历史时期中日文学关系的特殊现象,而且使文学研究跨越了历史学、战争学等学科领域,也丰富了日本文学史本身的的研究。此前,吕元明教授还与日本学者山田敬三主编了多位中日学者撰写的专题论文集《中日战争与文学——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一书,并以中文和日文两种版本在中日两国发行。(中文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他的论文集《日本文学论释——兼及中日比较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中的多篇文章,也涉及到了中日比较中的许多问题。
    王向远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集中研究日本的“侵华文学”。从学科领域上说,本书既是战争与文学的关系,也是日本文学与中国的关系研究。该书把侵华战争时期被日本军国主义当局派往中国前线采访、为侵华战争鼓吹呐喊的作家——即日本宣传媒体当年所谓的“笔部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他们炮制的所谓“战争文学”——即侵华文学,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了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必要的揭露批判,在选题上独辟蹊径,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战后的日本一直缺乏全面客观地研究日本战争文学—侵华文学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此,日本学者千叶宣一1990年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做了很生动扼要的说明,他指出:
    ……从1935年到战争结束之前,日本文学家创造的都是这种战争文学。这些人在战后为了摆脱对战争责任的追究和告发,都拼命地销毁自己的作品,到旧书店里将所有自己的书尽量都买来烧掉,同时也烧毁自己所保存的作品。在战争中对形成日本国民舆论起过重要作用的《朝日新闻》等大报纸自不待言,就连那些《改造》、《中央公论》等综合杂志的编辑,为了免于被谴责配合了侵略战争,也尽量销毁有关文献,结果导致了非常遗憾的事,即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战争文学研究的学者找不到作为凭据的资料。如石川达三的《未死的兵》、火野苇平的《麦和军队》、《土和军队》、《花和军队》、这被称为三部曲,其实是四部曲,还包括一部《香烟与军队》。这些作家,还有丹羽文雄、尾崎寺郎、石川淳、阿部知二、伊藤整、高见顺等,日本知识分子想读到这些人作品的原文是很不容易的。[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