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月刊》 2007年第3期 曹顺庆 参加讨论

    一
    在清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有成就的学者,并不是专攻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而大多是热衷传统经典研究的人;他们最有价值的厚重之著,也不是学科理论之著,而是在跨异质文化语境中研究传统文化的经典之著。显然,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最起码的根基。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已二十多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但是,比较文学发展这么多年来,有一个重大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文化经典与文论话语如何有机的结合。
    以往人们谈到比较文学研究时,较多的遗憾是缺乏厚重之作、缺乏能够传之后世的经典之作,其实,从近代到现代,有好几部作品都是在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留下痕迹、可传诸后世的学术研究著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然是一部词话著作,但它同时又是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典范。钱锺书的《谈艺录》、《管锥编》,朱光潜的《诗论》,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等著作,都不是“某某加某某”的比较,而是有着非常深厚的学理内涵。他们的初衷并不都是研究比较文学。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和传统概念术语表达他对文学艺术的理论思考及对名词佳句的鉴赏与品味,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话语形式,其独到之处在于融入了西方的观念。钱锺书的《谈芝录》和《管锥编》运用传统的传、笺、注的方式,在对传统经典的整理之外也运用了西方的理论,与文化典籍形成相互对照与阐发之势。朱光潜的《诗论》是他自己认为最有所得的著作。该书对中国诗歌的起源,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关系,诗歌与赋、散文的关系,诗与画的关系,对中国诗的音律以及中国诗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索。而且,他还结合西方诗歌理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歌理论。这些著作都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极有份量的著作,甚至在世界上也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海内如此,海外也同样如此。备受推崇的比较文学华裔学者如刘若愚和叶维廉在这方面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刘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中国的传统与文论,他结合形而上理论、决定理论、表现理论、技巧理论、审美理论和实用理论等西方文学理论方法来挖掘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成为中西比较诗学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主要研究传统经典文化,尤其是研究道家美学,但是他用现象学思想跟老庄思想进行互相阐发,从而实现了东西方思想的交融与互补。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真正优秀的学者,都对传统经典领悟得非常透彻,同时对西方的理论和经典都很熟悉。今天学术界所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许多人以为比较文学就是“比较”,或者说是两个作品的比较,如果缺乏传统国学的根柢,往往沦为浅度的比附。显然,从历史的经验看,研究比较文学的人如果不重视经典,不重视传统文化,就不可能达到叶维廉等人的高度。如果没有传统经典的基础,比较文学及学术研究很可能是没有根基的。这也是难以产生所谓厚重之作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来看,凡是取得大成就的学者,都会把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放在传统的经典上,即使后来的学者也同样如此。以张隆溪为例,他的《道与逻各斯》一书主要阐述的是语言和文学阐释学的思想。鉴于董仲舒提出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对中国的经典阐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隆溪由“《诗》无达诂”人手,探讨和比较中西阐释学的问题,为中国阐释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由此看来,比较文学要想更上一层楼,必须将传统经典联系起来,它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