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古代朝鲜“稗说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张乃禹 参加讨论

    “稗说文学”是古代朝鲜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其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形成发展、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艺术特质和美学价值都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存在密切关联,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朝鲜古代文人在创作“稗说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民族化的解读和吸收:在主题内容层面上,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一定的实学思想和民族意识;在创作技巧层面上,吸收和借鉴了包括先秦两汉散文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精髓,大量引用中国传统典籍名句和文化典故;在艺术表现层面上,部分或全部接受了《世说新语》、《搜神记》等名著、名篇的影响,对中国形象进行了详细描绘。朝鲜“稗说文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元素有力地佐证了中国对一衣带水的朝鲜半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事实。
    
    谐谑性成为“稗说文学”基本美学特征
    “稗说”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是指野史和民间传说。清朝宋起凤著有四卷本《稗说》,详细记录春明掌故、人文轶事等。“稗说文学”在早期被称为“小说”,一直从属于史学,在性质上属于某种文化学意义上的概念。虽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赋予小说以独立的文体地位,但在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稗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文学之外。当时的朝鲜半岛亦如此。古代朝鲜“稗说文学”产生于高丽时期,盛行于李朝,具备杂文文体的基本形式。其内容包罗万象,凡记述名人逸话、民间传说、故事趣谈、历史掌故、街谈巷议、文物习俗、人情世故以及诗文评论的作品,都可称之为“稗说文学”。
    朝鲜最早的“稗说文学”作品,是11世纪出现的《新罗殊异传》,作者为朴寅亮,目前只可见个别篇章。从12世纪开始,以《破闲集》(李仁老)为代表,相继出现《白云小说》(李奎报)、《补闲集》(崔滋)、《栎翁稗说》(李齐贤),标志着这一体裁正式确立。此后经过长时间的沉寂,15世纪末以徐居正的《笔苑杂记》、《太平闲话》、《东人诗话》为标志,出现大量相对成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青坡剧谈》(李陆)、《慵斋丛话》(成倪)、《龙泉谈寂记》(金安老)、《东人诗话》(徐居正)、《思斋摭言》(金正国)、《稗官杂记》(鱼叔权)、《荷潭破寂录》(金时让)等。其中,以徐居正的《东人诗话》和成倪的《慵斋丛话》影响最为深远,最具代表性。“稗说文学”具有与“说话文学”同质的特点,成为后世小说的母体,催生和推动了朝鲜小说的产生及发展,其所涉内容极广,对朝鲜古典文学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史料。
    “稗说文学”与小说、散文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朝鲜传统文人往往将自己的作品称为“小说”,使“稗说文学”作品与“小说”之间在叙事、抒情、议论等文学场域中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从表达内容角度,可以把“稗说文学”分为三种类型,即诗话类、说话类和滑稽类。诗话类包括诗论和诗评,说话类包括见闻纪行、野史民谈,滑稽类包括谐谑和笑话。“稗说文学”作品取材广泛,形式自由,篇幅简洁,具有精巧缜密的组织结构,内容上呈现雅俗兼容的特点。同时,通过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和轻快犀利的语言表达,体现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说,“谐谑性”是“稗说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稗说文学”作为某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见证和记录了文学形式从口头文学到记录文学,从说话文学到近代小说的叙事化转变过程,具有双重性质的过渡文学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