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重谈“重写中国文学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 曹顺庆 童真 参加讨论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手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了《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表明了他们的文学观。他们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其目的是将当时存在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他们还谈了自己研究的基本构想,大致包括:“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最后,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P.3)这其中有两个突出的文学研究理念:一是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性”观念,也就是将中国文学汇入“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二是注重文学研究的“本体性”观念,即“内在地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美感特征”。[1](P.10)文章同的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1](P.13)这篇文章的刊出,对中国文学研究特别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重写中国文学史”之序曲。
    1988-1989年,陈思和、王晓明应《上海文论》之邀主持了系列“重写文学史”笔谈,其初衷是“开拓性地研究传统文学史所疏漏和遮蔽的大量文学现象,对传统文学史在过于政治化的学术框架下形成的既定结论重新评价。”[2](P.4)在此思想指导下,他们明确提出“重写文学史”的主张,即“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3]之后,“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许多学人加入讨论,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像对中国文学现代性、个人性、民族化、民间传统等问题的探讨,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重构。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许多重写的《中国文学史》。比较有影响的有: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这些文学史在结构体例上与过去的文学史有很大的不同。像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作家,以前文学史并未提及或只简单带过,现在都有“专节”来讲授。以前的通俗小说作为“封资修”的代表被扫出文学史大门,现在却以专章来叙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民间”这一概念作为书写的中心话语,重点分析作品的“民间特点”,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突破了过去一直存在的政治权力话语中心,建构了中国文学史新的理论阐释点。
    但我们从这些重写的文学史中,仍可以看到“重写”中存在的理论盲点:即主要从政治历史及文学本体论的角度思考“重写”,并没有看到中国文学史最大的问题所在,今天重写的文学史,依然是某种“话语霸权”影响下的产物,是“残缺”的中国文学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