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只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学术期刊及有关论文集中公开发表的论文有近三百多篇,正式出版的专门的论文集、研究专著有十几种。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现状,其中不乏精彩的篇什和出色的见解。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中最早被重视、成绩最突出的,是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研究。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有关刊物上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章,每年都有几篇乃至十几篇。当时中国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左倾的、甚至是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有突出表现。许多问题、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都是禁区。但是鲁迅及其创作无论是在极左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都一直得到极高的评价。这是当时鲁迅研究相当热门的外部原因。就中日现代文学关系而言,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也非常深刻,自然而然地成为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重要课题。70年代末80年代初,林焕平、戈宝权、吕元明、孙席珍、刘柏青、温儒敏、程麻等,都发表了有关鲁迅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的文章。到了1985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专著也出现了。那就是刘柏青的《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程麻的《鲁迅留学日本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和《沟通与更新——鲁迅与日本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等。 其中,刘柏青的《鲁迅与日本文学》作为我国第一部同类著作具有开创性。全书共有十一篇论文构成,共十七万多字,涉及到了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包括《鲁迅早期思想与日本》、《早期鲁迅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鲁迅与夏目漱石》、《鲁迅与白桦派作家》、《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与日本新思潮派作家》、《鲁迅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二三十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鲁迅·摩勒伊爱斯·正宗白鸟》、《野口米次郎的〈与鲁迅谈话〉》、《战后的鲁迅研究》等,虽然都是曾经单篇发表过的文章,但作者基本上按历史线索编排,前半部分讲的是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后四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在日本的反响或影响,因此全书仍能见出系统性。对于本书的贡献和特色,蒋锡金在“序”中说:“开拓性的工作是不容易做得圆满的,但我以为柏青同志对开拓陆续研究的境域这一点上是做出了宝贵的贡献的。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鲁迅的整体理解。”现在仍然可以把这几句话看作是对本书的恰当的评价。 程麻的《鲁迅留学日本史》以翔实的文献资料,梳理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与创作、特别是与日本人交往的史实,可以说是一部特定角度的鲁迅传记性的著作。程麻的《沟通与更新——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发微》是对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做细致研究的著作。该书在“内容提要”中介绍说:“从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角度研究分析鲁迅与日本文学的深层关系,是本书的特色,作者既分析鲁迅与日本文学的直接联系,又考察日本沟通鲁迅与西方文化的中介桥梁作用,在辨析文学交流的复杂关系中间,对文学的现代价值观、人本体性质、伦理功能优势,创作心理动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就比较文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引申出发人深思的理论见解。”可以说,本书基本上达到了这个目标。该书的特色在于它的微观的研究,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发微”。在行文中,不是直奔主题,而是在主题周边迂回曲折,将背景知识、相关的一般理论问题、相关材料和话题也充分展开,这样做的好处是读者——特别是一般读者——读起来,不会感到理解上的困难,但也会给人拖泥带水、过分繁冗、枝蔓过多的感觉,从而或多或少地削弱了理论著作应有的洗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