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漫游男女:横光利一的《上海》(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岳论丛》2013年5期 彭小妍 参加讨论

    《新感觉论》与物自体
    如同横光利一于《新感觉论》所述,他归为新感觉派的众多思潮——包括“未来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象征主义、构成主义以及部分的如实派”——皆可视为象征文学之一种(19)。倘若此概念乍听之下过于含糊不清,或许详细阅读此文将有助于厘清概念。根据他的说法,透过行文的语汇、诗及韵律,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新感觉派”作品如何触发感觉。他说:
    有时透过主题不同的折射角度,有时透过行句间无声的跳跃幅度,有时透过文本行进时的逆转、重复及速度等等,感觉被触发的形貌可以千变万化。(20)
    横光特别点出五官感受如何一触即发:藉由“使五官接收到的意识节奏同步发生”(心象のテンポに同時性を與へゐ)的努力;如同立体派作家般,“在剧情发展中遗忘时间概念”(プロツテトの進行に時間觀念を忘却させ);或如同表现派与达达派作家般,“将意识与现象的交互作用直接投掷于一切形式的破坏当中”(一切の形式破壊に心象の交互作用を端的に投擲すゐ)。他进一步声称:
    凡此种种感觉表征,基本上都是象征化之后的东西[象徵化されたもの],因而感觉派写作可视为一种象征派文学。(21)
    横光的《新感觉论》一文,充分展现他相当熟悉西洋现代主义文学与哲学思想(22)。他以上述各欧洲现代派为基准,评比当代日本作家的写作技巧。例如,芥川龙之介的某些作品——如“竹林中”(藪の中)——由于其中充斥的“知性感觉”,均有如构成派作品一般杰出;犬养健及中川与一的作品,运用强烈的音乐性使五官感受鲜明无比,烦扰的情绪又带出微妙的心理作用,与如实派异曲同工。然而《新感觉论》的美学理论,最重要的特征莫过于与欧洲哲学之相互呼应。仔细阅读此文,我们会发现横光的“新感觉”概念实为对康德的“物自体”的回应(23)。“物自体”一词,乃康德Ding an sich(thing-in-itself)概念的日文及中文标准翻译。横光在文章中诠释“新感觉”的定义时,此词汇反复出现,由以下一段引文可知:
    我所谓的感觉,亦即新感觉的感觉表征(感觉的表征),意指主观中直觉性的触发能动力(直感的触发物),它摆脱了物质的外在现象(外相),直接跃入物自体中……主观意指能从客体中感知到物自体的能动力。无庸置疑地,认知(认识)是知性与感性的合体。在主观跃入物自体的过程中,知性与感性形成感知客体的认知能力,两者以动态的形式成为更强大的触发媒介,触动感觉。在说明新感觉的基础观念时,应将此列入考虑,这点非常重要。能使纯粹外在客体(非对应于主体的客体)激发象征力量(表象能力)的认知功能,即为感觉。(24)
    翻译《新感觉论》的难处,在于如何选择贴切的词汇来表述原文中源自于德文的日文哲学术语。同义词也是个问题。举例来说,日文中“表征”与“表象”可以分别意指表现及再现,也可视为同义字,意指象征。我选择将这里的“表象能力”译为“象征能力”,是因为新感觉作为一种象征文学的概念,贯穿了《新感觉论》全文。一旦选择了适当的遣词用字,就可以清楚明白,这段引文影射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认识论:我们如何透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我。但是,在论及康德物自体理论的同时,横光同时也刻意提出修正,详如下述。
    康德指出人有三个层次上的认知能力:感性、知性与理性。现象触动感性,形成经验上的直觉,知性吸收这些直觉,将它们对应本身固有的先验形式。(知识究竟是否先验是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相信所有的知识是后验的,即知识仰赖经验的累积。)如此产生的知识称为“判断”。然后,判断促使理性起作用,并产生合乎逻辑的知识。合乎逻辑的知识继而对应知识与生俱来的三种先验形式:自我、非自我(世界)以及超自我(神)。对康德而言,现象是我们透过五官感受到并认知的物体,而物自体是物体的本质;相对于现象,物自体是既不可知又无法定义的。现象,或是“物体的表象”,乃透过感性而感知,其本质“决定于它与感官直觉及它与感性之先验形式的联系。相对地,‘物自体’则是理性所认知的对象。”(25)
    相对于康德,此处横光暗示,在认识论著名的辩论上,他支持叔本华;并表明,虽然根据康德,人类无法了解或定义物自体,新感觉藉由将主观推向感官直觉与感性的极限,极力捕捉物自体,进而“跃入”物自体中。横光认为新感觉论是合理可行的,因为他相信,主体“跃入”物自体当中(物自體に躍りこむ)時,知性与感性携手合作,我们的认知能力将会领悟到物自体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