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漫游男女:横光利一的《上海》(11)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东岳论丛》2013年5期 彭小妍 参加讨论

    从群众到漫游男女
    假如参木与阿杉可视为横光利一《上海》中典型的漫游男女,他们与小说中的人群——始终没有脸孔、身份不明的群众——之间的联系及对照,是多方面而令人不安的。作为一个群体,群众庞大恐怖,或象征革命的力量,或象征女人的商品化。然而,群众当中的个体,一旦孤立出来,就可能成为一名漫游男子或漫游女子,立时失去使群众转化为可怖实体的集体匿名性。身为无助的个体,他们是被遗弃的灵魂,因殖民扩张或革命所造成的社会不公及离散而贫困潦倒,独处异乡无家可归。参木既失业又先后向宫子及阿杉讨食,就某种程度而言,他与故事中经常出没上海街头的中国或俄国乞丐没什么两样。卖淫维生的阿杉,只不过是小说所迷恋的妓女群当中的一个。小说中的外国人物,反映了为贸易、生活、避难、宣教、革命或其他各种理由涌入上海的外国人。他们来到上海,或许像奥加一样,是为了逃离自己国家的革命;或许像阿穆里一样,是为了把革命事业扩张到中国;又或许像山口及那些欧美生意人一样,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来寻求财富。对现实中的历史人物来说,的确也是如此;我们所熟悉的上海新感觉派领袖刘呐鸥就把上海视为应许之地,因为他在殖民地台湾发展文学生涯的机会有限。
    此处,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当时进出上海及中国的流动人口,是否导因于国民党政权的“开放统治”(open governance),一如冯克(Frank DikJ4XA13.JPGtter)在二○○八年的论著《开放的时代:毛泽东之前的中国》(The Age of Openness: China Before Mao)(103)中所主张?晚清因迫于国际不平等条约而开放边界,而基本上是专制政权的国民政府,根本就无力有效管制边境,因为内战及中国境内的国际权力斗争,使它的政权日益衰弱。唯有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如早期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才能在一九八七年之前维持严格的边境控管;又如毛泽东政权,才能在“解放”之后突然关闭中国的边境。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央政府,如一九四九年之前的国民政府,顶多只能维持现状而已——还是全亏了从晚清继承下来的健全行政体系。
    作为一个通商口岸,上海继晚清之后,长期被迫开放给大量流动的欧洲人、美国人、印度人、日本人等等。这种人口蜂拥而入(及涌出)的现象,在国民政府时期一直延续着。当冯克断然漠视国民政府的“开放”因素时,包括统治力薄弱、革命、帝国主义等等,他所谓的“开放边界”及“开放统治”等美丽幻象,只说出故事的片面,国民政府统治下,不断流通的思想、人物及货品,是中国或举世任何文学及历史研究者都不会忽略的史实。很显然,冯克的立场是修正主义的(104);他企图质疑“常识”与“偏见”中认定的事实:国民政府是一个“既软弱又腐败的中央政府”。然而,他自己的偏见——亦即国民政府的“开放统治”有“民主统治”倾向——却落入了陷阱,为了既定纲领而选择性地使用史料。他忽视了许多事实,包括国民党特务的暗杀行动、未经审判而处决共产党人士以及当时中央政府主导的检查制度。如众所周知,所谓的开放边界与开放统治(或民主),绝非同义词。
    在横光的小说中,边界的开放带来了漫游男女。如果我们以舞台上的角色身体来比喻跨文化场域,他们的身体便是印记了跨文化记忆的场域(105)。他们的身体只不过是各方讯息汇聚和流进、流出的容器罢了,一如故事中描述的奥加、阿杉及参木的身体。试想像他们身体的形象:奥加搜寻记忆,却无法理解苏联革命以及她横跨大陆旅程——从莫斯科、西伯利亚到哈尔滨,最后落脚于上海——的意义;她背负着悲惨回忆重担的身体,总是被癫痫病彻底击垮。相对于那些漂浮在运河上的物品,阿杉沿着运河岸边游荡徘徊,迷失在后街巷弄的迷宫里;她的身体最终被拖入黑暗之中。认为自己的身体“永远是日本的国土,不断到处流动”的参木,真的整个身体仰面掉入中国人区域的下水沟中。他们只能在论述与历史事件的交汇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理解或改变现状的能动性。
    相对地,文化翻译者如横光利一等,可以比喻为在跨文化场域中具有高度自觉的演员。他们清楚意识到自己正身处门坎,随时准备去挑战相互竞逐的各种体制之极限。在各体制交汇的跨文化空间,透过汲取形形色色的信息,他们正成功地从事创造性转化,创造趋势。
    *本文中的外文引文皆由作者翻译成中文,除非另作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