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横光利一是奠定日本新感觉派理论基础的人物,他指出新感觉派的主要技巧是象征主义。他是个文化翻译者,针对康德的物自体理论,发展出他的新感觉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上海》,充分运用象征主义的技巧,其中所有的角色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类型人物。战后横光被指控是日本殖民侵略的帮凶,然而,小说中鼓吹日本殖民政策的“亚洲主义者”,却是贩卖死人骨骸作为医学标本、大发战争财的日本人。女主角是沦落为妓女的日本女孩,男主角是几乎沦为乞丐的日本人,随日本的殖民侵略离乡背井来到中国,却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中穷困潦倒。横光的小说其实透露了种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批判。 【关 键 词】新感觉论/横光利一/日本新感觉派/《上海》/象征主义 【作者简介】彭小妍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师从著名汉学家韩南(Patrick Hanan)先生,曾先后在台湾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校任教,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台湾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代表性成果有中英文学术著作《跨越海岛的疆界:台湾作家的漂泊与乡土》(2006),《海上说情欲:从张资平到刘呐鸥》(2001),《历史很多漏洞:从张我军到李昂》(2000),《超越写实》(1994)等,主编《杨逵全集》、《刘呐鸥全集》、《许寿裳书简集》、《大江健三郎:从自我到世界》等,另有小说集《断掌顺娘》、(影视剧《顺娘》原作)《纯真年代》,译著多部(台北115)。 “你每晚都来这?” “是啊。” “你好像没有钱。” “没有钱?” “嗯。” “我不只没钱,也没有国家。” “那真太惨了。” “是啊。” ——横光利一① 这段对话是横光利一的小说《上海》的开场。小说最初连载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一年的《改造》杂志。故事中,一九二五年动荡纷扰的五卅运动之际②,在半殖民地的上海谋生的日本青年参木,漫无目的地晃荡到外滩。一名夜夜在此出没的俄国妓女见了他,想向他拉生意,参木用英文和她简短地交谈了这几句话。参木与这名俄国妓女可说是漫游男女,离乡背井来到上海这个现代大都会,既穷困也失去国家;我们知道过去十年参木从未回过日本。小说结尾的一幕,完美地呼应了开场,叙述者分析一名叫阿杉的女孩的心理;她本为典型的日本邻家女孩,却沦落于中国通商口岸卖淫。小说主题之一,即为这些来自各国居住于上海的漫游青年(以参木为代表)及漫游女郎(以阿杉为代表)的命运。故事中他们或为革命的牺牲品、漂泊异乡,或是跟随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来,的确被塑造成“穷困潦倒的形象,毫无能动性(agency)。”③相对地,在本文中我将尝试说明:创造了这些角色形象、身为文化翻译者的横光,于语言、文化与政治机制汇集的文化场域上,从事创造性转化的工作,实为现代性的推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