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8日,陈福康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鲁迅全集〉增补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佚文、佚信的增补、编辑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
读了《鲁迅研究月刊》第九期上刘运峰先生的《鲁迅茅盾致红军信及其他》,本来不想再写什么,因为主要想说的话已经说过或写过了,加上我们都很忙;但考虑到刘文的副标题是写明...
丁尔纲先生的《从“长征”贺“电”到“东征”贺“信”),洋洋万余言,主要谈了这样两个看法:一、坚持以前的“贺电”说,认为“主要当事人”已确认,成为“公认的说法”,甚至...
内容提要 以嵇康、阮籍为核心的而形成的“七贤”固为实有历史人物,“竹林”亦非假托佛教名词,“竹林七贤”标目决非东晋中叶谢安首创,亦非纯属意念虚构的中华传统与天竺佛家...
近代学者对于陶渊明思想本质的探讨,发表过多种意见。梁启超认为,陶渊明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都在儒学,胡适则认为,渊明平生实行自然主义,并不像孙绰支遁一班人只供挥廛清谈...
内容提要 《古诗十九首》有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和相应的美学风格:一、回环往复、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及其委婉含蓄、低回要妙的审美风格;二、平铺直叙的抒情方式及其直率慷慨的...
1994年戏剧大师梅兰芳诞辰百周年纪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两位文艺界前辈柯灵与黄裳也因了40年前有关梅兰芳的往事展开了激烈论争。因柯文中有“伟大正直如鲁迅也不免对梅怀有极深...
阎愈新教授发现的鲁迅、茅盾致中共中央的信,其文献真实性是无可怀疑的。不过,茅盾生前多次讲过,他没有起草过此信;而从文字上看,也不像是鲁迅写的。我研究了刊载这封信的...
几乎在我的一篇小文章《鲁迅与梅兰芳》于《杂文》第6期发表的同时,读到了杜浙先生《鲁迅与梅兰芳和柯灵》一文,自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反复拜读、获益匪浅之余,也还有若干困...
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献,六十年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茅公生前多次答复有关询问,因事隔多年,记忆有所出入,语多猜测,在所难免。各种鲁迅、茅盾的传...
内容提要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从《呐喊·自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铁屋子”的“万难破毁”报有“确信”,绝望于“铁屋”中人的前途;他又从自身经验范围的有限性出发,认识到他之必无希望的证明不...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内容提要 《故事新编》既不是历史小说,也不是讽刺作品,而是将现实成分嵌入历史题材的后现代主义边缘文本。生活于极端贫穷落后的中国的鲁迅,写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
内容提要 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边缘生存策略,鲁迅一方面重视中国民间边缘文本对正统宏大叙事的消解,并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却拒绝认同其代表的后...
在1999年第4期的《鲁迅研究月刊》上,读到了梁伟峰先生的《〈在酒楼上〉新解》一文。梁先生认为作家主体与作品有密切关系,主张把《野草》与《彷徨》对照着读,这些观点笔者都...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分析鲁迅与后现代主义作家同是用“游戏”的方式对待文本,但二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产生这种文本特征的原因却不同,其“游戏”并不必然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
内容提要 历史上对陶渊明的入仕及其归隐顺序有争议。日本的冈村繁先生糅合了陶澍与朱自清两家之说,并站在现代人际关系的立场上,以日本文化为标准去解释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得...
内容提要 《陶诗佛音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诗文与魏晋佛教关系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龚斌先生对该书中的二文三例提出质疑,认为它们与佛教无关,该书作者特此作答。 关键词...
关于鲁迅与梅兰芳的口舌是非,陆续不断。然而,在六七十年的社会变迁中,无论梅兰芳是辱是荣,鲁迅却均随之受损。旧时代,尝有新文人拉梅比鲁,意在比鲁迅为倡优,加以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