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竹林七贤”称名依托佛书说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滕福海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以嵇康、阮籍为核心的而形成的“七贤”固为实有历史人物,“竹林”亦非假托佛教名词,“竹林七贤”标目决非东晋中叶谢安首创,亦非纯属意念虚构的中华传统与天竺佛家异型文化的合成品。产生并流传于历史的这一标目的意蕴,与佛教寺院文化无直接联系。作出“竹林”为“假托佛教名词”的推测,固然大胆而启人心智,却缺乏经得起推敲的小心缜密的求证来支持。
    关键词 林下诸贤 竹林名士 竹林精舍 竹林寺
    《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所选《〈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结语云:“总而言之,《三国志》《曹冲》、《华佗》二传,皆有佛教故事,辗转因袭杂糅附会于其间……夫《三国志》之成书,上距佛教入中土之时,犹不甚久,而印度神话传播已若是之广,社会所受之影响已若是之深,遂致以承祚之精识,犹不能别择真伪,而并笔之于书。则又治史者所当注意之事,固不独与此二传之考证有关而已也。”就是说,该篇重要意旨,是以二传杂糅佛教故事为例说明西晋时印度佛教故事传播之广。关于二传所载曹冲称象和华佗断肠破腹神奇医术之事因袭佛典的论证逻辑是(以称象为例):
    其一因《曹冲传》载称象事与《杂宝藏经》一《弃老国缘》记称象事相似,故二者有相互影响关系;
    其二《国缘》记称象早于前者,故前者因袭《国缘》之记。
    但由其一推不出前者必受《国缘》影响的结论,特别是在二者外尚有第三者(如陈先生已注意到的邵晋涵据《能改斋漫录》引《苻子》载燕昭王命水官浮大豕而量,并谓其事已在称象前)时,第三者之类就可能单独影响前者,《国缘》之记就只是可能的影响者之一。而其二《国缘》记称象早于前者的判断,以佛书称象事已可能广传中土为前提(陈文谓:《杂宝藏经》虽北魏时译,却属杂采诸经而成,故《弃老国缘》当别有同一内容之经典译出在先而书籍亡逸无可徵考,或虽未译出,故事仅凭口传至中土,遂附会为曹冲事)。这前提却正是待论证的结论。这就似有循环论证之嫌。所以称象(和华佗神医)可能而非必然源出佛书。谓其因袭佛书只是一种推测猜想。
    二传之外该文提出的第三例是“竹林七贤”。
    外来之故事名词,比附于本国人物事实……如袁宏《竹林名士传》、戴逵《竹林七贤论》、孙盛《魏氏春秋》、臧荣绪《晋书》及唐修《晋书》等所载嵇康等七人,固皆支那历史上之人物也。独七贤所游之“竹林”,则为假托佛教名词,即Velu或Veluvana之译语,乃释迦牟尼说法处,历代所译经典皆有记载,而法显(见《佛国记》)、玄奘(见《西域记》玖)所亲历之地。此因名词之沿袭,而推知事实之依托,亦审查史料真伪之一例也。(闻日本学者有论此事之著作,寅恪未见。)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