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鲁迅、茅盾致陕北信不容否定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福康 参加讨论

    丁尔纲先生的《从“长征”贺“电”到“东征”贺“信”),洋洋万余言,主要谈了这样两个看法:一、坚持以前的“贺电”说,认为“主要当事人”已确认,成为“公认的说法”,甚至“公认的史实”,“迄今没有根据可予否定”。二、认为阎愈新先生把信的署名“XX XX”说是鲁迅、茅盾“更加根据不足”,只有“孤证”,“可信性是不大的”。
     我不同意丁先生的看法。
     首先,说“贺电”的是冯雪峰和茅盾,但冯雪峰可能没有亲眼目睹电报(或信)的原件,茅盾也没有。严格说来,他们二人都不是“主要当事者”。而且,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冯雪峰1972年在访问者的追问下,说过“贺电是以信的形式”的话。那表明冯雪峰隐约记起是贺信。或者,至少表明电报或信,这本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而史沫特莱1950年就逝世了,逝世前又不在中国,她不可能看到“贺电”的说法,丁先生把她列于“从未对冯雪峰的说法提出任何异议”的“主要当事人”,毫无意义。至于毛泽东等领导人,究竟有没有对这说法表示过“任何异议”,你又怎么知道?(杨尚昆同志今健在,如按丁先生的逻辑,那么不也可以说,阎先生发表了看法后,杨尚昆同志从未提出任何异议?)再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等领导人是否看到过冯雪峰的这一说法也不知道呢。
     事隔多年,冯雪峰对具体细节不一定记得准,书面记载往往比记忆要可靠。电报和信,本来就性质相近,如记错也毫不奇怪,甚至这根本就不算什么错。至于信(或电报)的内容究竟是贺“长征”还是贺“东征”,抬头是致“中共中央”还是“红军将领们”,以及文字上甚至标点上的小差异等等,这些都不是关键的。(而且,据张小鼎同志告知,“中共西北中央局”就是中共中央当时的一种称呼。)关键的问题是,现在发现的实证是“信”,是鲁迅、茅盾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给中共方面发了这样一封信。现在证明了确有其事,同时也证明了冯雪峰的有关说法是可靠的。这也是阎先生的重大贡献,是抹煞不了的。
    …………
    

点击此处浏览全文
    


    原载:《新文学史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