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吕纬甫是落伍者吗? ——兼与梁伟峰先生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胡光璐 参加讨论

     在1999年第4期的《鲁迅研究月刊》上,读到了梁伟峰先生的《〈在酒楼上〉新解》一文。梁先生认为作家主体与作品有密切关系,主张把《野草》与《彷徨》对照着读,这些观点笔者都是同意的。但梁先生从这一观点出发得出吕纬甫是安于虚无的沉沦者、落伍者的结论,笔者却不能苟同。笔者认为,吕纬甫不是落伍者,而是“五四”落潮后继续前进的精神界战士。
     1、“文学作品是主体人格形象思维的独特产物”,因此,我们解读《在酒楼上》(以下简称《酒》),就应格外注意作者鲁迅同时期的思想。
     鲁迅的好朋友曹聚仁先生认为,《酒》是鲁迅小说中“最成功的一篇”,因为“表现了中年人的情怀”。曹先生认为“《酒》是把真的鲁迅勾划出来了,他就是吕纬甫。”②这一认识为我们理解《酒》提供了新的依据。“他就是吕纬甫”,不但把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取材于鲁迅本人的经历,更指吕纬甫的思想与作者同时期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那么,鲁迅在写作《酒》时的思想状况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野草》代表鲁迅的精神自我,代表他本人。在鲁迅所有的作品中,《野草》是最具个人性的表达,是排斥他人、直逼自己灵魂深处的独语。《野草》揭示了人生困境,指出人生充满苦恼、充满深远的虚妄与绝望,反对把理想当成现实,反对一切形式的欺和瞒,否定“黄金世界”的存在,主张正视惨淡的人生与淋漓的鲜血。虽然《野草》也流露出苦闷、彷徨的心情,但面对“绝望”的人生处境,鲁迅却不悲观、不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并用实践和战斗来“反抗绝望”,《野草》表达的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坦然面对荒谬的积极的战斗精神。
     笔者认为,1924年写的《酒》中的吕纬甫的思想与鲁迅同时期写的《野草》有许多相似之处,虽有虚无、迷惘,但仍对现实坚持反抗。梁先生虽也认为鲁迅二十年代中期的思想有“绝望、虚无”和“反抗”两个方面,但却认为构成吕纬甫精神底蕴的只是“绝望、虚无”一个方面,并由此得出吕纬甫是被“抖落”的对象,是被“批评”的落伍者的结论。
     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这里有一个如何看待“颓唐”、“迷惘”的问题。吕纬甫的“迷惘”是一种碰了壁的理想主义者的幻灭感,迷惘的袭来,是由于某种被崇仰的神圣的事物被突然发现了破损,人的精神因而出现了刹那的空白,生命一时失去了依托,找不到惯有的平衡,甚至发生了某种“受了骗”的感觉。这是追求者、奋斗者的迷惘,只有追求过,奋斗过,才有这样的迷惘。从一种梦境被放逐,倒可能成为“再生”的契机。因为“欺骗”了他们的,多半是他们自己知识分子式的空想,所以,迷惘以至怀疑中,往往萌动着新的生机。吕纬甫意识到年轻时的可笑,这是一种清醒的反思,而决不是梁先生说的“从寻梦到心死的过程”。不安、迷惘,正是灵魂尚未死寂、尚思追求的证明,正像鲁迅说的那样,“人若一经走出麻木境界,便即增加苦痛”。迷惘正是觉醒了的灵魂在挣扎中发生的。对幼稚和空想的否定,包含着认识的进步,说明人的认识向着现实的趋近。“吕纬甫过于清醒和理性,他的‘颓唐’无宁说正由于这‘理性’吧。他其实是‘坚强’的。他在‘颓唐’中保持着自己,正如鲁迅在会馆钞古碑的寂寞中保持着自己。无论在辛亥革命后的极度岑寂中,还是在‘五四’退潮期的另一番岑寂中,吕纬甫式的悲观都意味着清醒。我由知识者的‘软弱’中看到的,倒往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强韧,你只有把人确实置于‘历史’中,才能认识这‘强韧’”。总之,吕纬甫是坚持着对现实的反抗的;即使是颓唐、迷惘,也并不就是落伍的证据。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鲁迅研究月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