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古诗十九首》有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和相应的美学风格:一、回环往复、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及其委婉含蓄、低回要妙的审美风格;二、平铺直叙的抒情方式及其直率慷慨的美学风格。其形成与文人对乐府民歌的借鉴和其心态、审美习惯有关。回环往复的抒情方式与低回要妙的美学风格并不肇始于《古诗十九首》。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抒情方式;美学风格 一 历来品评《古诗十九首》者,大多认为其具有温厚委婉、反复低回的特点。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钟嵘《诗品》谓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胡应麟《诗薮》谓其“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词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沈德潜《古诗源》谓其“或寓言,或显言,反复低回,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张戒《岁寒堂诗话》谓其“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贵也”。今人刘跃进先生在其大作《中国古代文人创作态势的形成——从〈古诗十九首〉及南朝文学谈起》中进一步认为:“乐府古辞往往是按情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安排诗篇结构,形成一种平铺直叙式的抒情方式”,因而“呈现出了一种慷慨悲凉的美学风貌”,而《古诗十九首》则“按照情感起伏的节奏剪裁诗思”,“其抒情方式往往是网状的、复合的”,由此形成了“意象遥深、低回要妙的美学风貌”。把抒情方式和美学风貌联系起来考察,克服了古人论诗的含混不明、重直觉而轻理性思辩的缺陷,令人耳目一新。然持论之要点,与上引古人之论仍无本质差异。即认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和审美风格是统一的,即每一首诗的抒情方式都是“网状的”、“复合的”,其风格都是委婉含蓄、低回要妙的。然细读诸篇,我们不难发现,《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和美学风格非但不统一,而且还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实,钱基博、朱自清、马茂元先生早已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钱基博先生说:《古诗十九首》有两种风格,一、意婉味永;二、意悲而激,惊心动魄。朱自清先生在评论《青青陵上柏》一文时说:“这种诗有点散文化,不能算是含蓄蕴藉之作,可是不失为严羽《沧浪诗话》所谓‘沉着痛快’的诗。历来论诗都只赞叹《古诗十九首》的‘优柔善入,婉而多讽’,其实并不尽然。”马茂元先生也说,《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有的委婉含蓄,余意无穷;有的慷慨激昂,淋漓尽致”。笔者完全赞同这三位先生的卓见,即《古诗十九首》存在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和相对应的两种不同的美学风格:一是回环往复、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及其委婉含蓄、低回要妙的美学风格;二是平铺直叙的抒情方式及其直率慷慨的美学风格。下文拟联系具体作品对此作一点具体分析。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