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家是教养的起点:大前研一的育儿经》序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大前研一 参加讨论

    
    《家是教养的起点:大前研一的育儿经》,[日]大前研一著,曹逸冰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如果家教不好,去再好的学校也没有用
    ·不能像定制菜单一样定制孩子的未来
    ·吃饭时关掉电视,和家人畅谈,有意识地提高家庭对话质量
    ·让孩子制订“家庭旅行计划”培养他们对家人的责任感
    ·废除零花钱制度,让孩子通过帮助做家务赚取零花钱
    ·教给孩子四种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公司负责、对社会负责
    在《家是教养的起点》一书中,大前研一先生秉持 “不要像定制菜单一样定制孩子的未来”的个性化育儿观,影响新一代的父母。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回顾了他是如何帮助两个儿子跳脱传统教育的“毒害”,尊重孩子的特质与喜好,锤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孩子“超强竞争力”的故事。
    他提倡“教育应该回归家庭”,父母应该转变教育的思维模式,别再拿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他强调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偿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父母们要善于观察孩子,按着孩子的个性进行培养,而不是要培养一个能够考高分,上好大学的标准孩子。
    作者的其他知名著作有《战略家的思想》、《没有国界的世界》、《日本商业:障碍和机会》、《看不见的新大陆》等。
    序言:家长最重要的职责是培养出“能养活自己的大人”
    我有两个儿子,兄弟俩都不喜欢上学,但我从不会逼着他们念书做作业。因为我并不觉得学校教的东西有多大的价值。
    结果呢?果不其然,他们都在10多岁时偏离了所谓的“正道”。
    先说小儿子广树,他从小爱打游戏,上初中时则一门心思搞编程,荒废了学业,好不容易进了一所能直升大学的完中吧,却说什么“留在日本学电脑是没有前途的”,连高中都不肯读,自己找了家美国的寄宿制高中留学去了。之后他进了一所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系,但也没念完,大言不惭地说“学校里已经没有我可以学的东西了”。
    大儿子创希也好不到哪儿去,他很喜欢化学,我本以为他会朝那个方向发展,没想到他居然在念大学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急转弯,不搞化学了,最后也是以辍学告终。
    靠一已之力打天下
    那他们俩现在在干什么呢?创希在20多岁时开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叫Creative Hope,现在他手下足有45位员工。而广树则是Unity Technologies的Regional Director Japan(日本业务部长),这家公司专门提供开发游戏时使用的中间件(middleware)。同时,他还开了一家公司,是正儿八经的社长。
    两兄弟在学生时代走了不少弯路,但还是能靠一己之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打出一片天下。
    无论身在何处,即使两手空空,也能白手起家,想办法养活自己——我认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其实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碰过不少钉子,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各位读者看下去便知一二。
    但看到孩子的成就,我还是暗自松了口气。毕竟从培养“生存能力”的角度来看,“大前家的育儿法”就算拿不到100分,也能拿个60分吧。
    “教育”≠“调教”
    学校是指望不上了,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掌握“自力更生”的能力呢?
    很简单,只要在家里把必要的能力教给孩子就行了。教育孩子,本来就是家长的责任,我们只要回归原点即可。
    如今父亲们总是拍拍屁股说一句“孩子的教育就交给你了”,将教育工作统统丢给母亲。而母亲则把教育“外包”给学校和补习班的老师,或是家庭教师……岂有此理。我们必须立刻停止这种愚蠢的行为,这才是重振教育的第一步。
    下一步则是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孩子装进框框里,不让他越雷池一步。各位是不是觉得这才是教育呢?
    要我说,这最多只能算“调教”,而非让孩子掌握思考力的教育。然而,孩子在学校接受的就是这种调教。放学回家之后如果还要被父母调教一遍,不变成乖乖狗才怪呢。家长应该保护孩子不受传统学校教育的伤害,应该帮助孩子恢复应有的状态——运用灵活的思维,用本能去思考、去判断。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与其逼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不如让他埋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更能激发出他的潜力,而孩子的思维也能在钻研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所以家长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看看他在做什么的时候最活跃,然后再配合他的兴趣营造出最恰到好处的家庭环境。
    这时家长们大可不必在乎什么“这个本领以后能不能派上用场”,或是“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关键是孩子为什么对那件事感兴趣,为什么想做那件事。只要他有正当理由,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才能,当然是多多益善。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孩子没有那方面的才能就阻止他去做。就算没有才能,只要有足够的热忱,就能孕育出爆发力或持久力。能不能成气候的关键并非才能,而是热情。
    书摘:家是一切的出发点
    如果没能营造出一个让你心满意足的家庭,那就意味着夫妻俩的第一份事业失败了。就算你在公司出人头地了,也是“无根草”,这还有什么意义呢?
    家庭中的各种试炼能助你成长
    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来。两个人走到一起,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不是千年一遇的缘分吗?我从没想过再组成一个家庭,也没那么多精力。
    我有很多著作,也开过公司,但我认为在我的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的家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最能反映你个人价值观的地方。
    要我说,连小家都搞不好的人,绝不可能改变日本,改变公司,帮客户把公司送上轨道。
    家庭不和睦与“人格被彻底否定”无异。其实我的婚姻生活也绝非一帆风顺,孩子们的事也让我操碎了心,但这也说明我的家庭还有很多能够改善的余地,对我而言这也是一大锻炼。
    默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我们家是跨国家庭,要是不用心经营,就一定会分崩离析。默契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和睦的家庭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
    举个例子吧。朋友来我家做客时,我妻子会问:“要喝点茶吗?”朋友肯定会说:“不用了,不用了。”但妻子不懂他到底是真的不要还是在客气。
    日本人嘴上说“不用”,可主人要是送上了茶水,他也是会喝的。但妻子理解不了其中的暧昧,一直过得很纠结。
    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生长大的环境也不同,我的常识,并不等于她的常识。
    但我将双方的差异视作成长的机遇。正因为彼此之间没有敷衍了事,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不是企业顾问,而是婚姻咨询师!
    我认为,家庭是一切的出发点。要是不能构筑起理想的家庭,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没用。因为你的第一项事业是失败的。就算你出人头地了,就算你的著作卖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
    在“家庭很重要”这一点上,妻子与我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结婚20多年了,她知道自己吵不过我,于是就把意见写成信,放在桌上,逼得我不得不看。
    信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一旦开头,就会自然而然看到最后。如果直接吵架,我只要说一句“你的意见有问题”,她就哑火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聪明的妻子就发明出了这种方法。
    看完信,我大多会心服口服,态度也会180度大转弯。因此但凡发展到要写信的问题,一般都是以妻子的胜利告终。
    麦肯锡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公司,所以我见过形形色色的家庭。无论在哪个国家,离婚都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麦肯锡共有一百二三十位合伙人,不幸的是在这20多年里,他们中的大半都离婚了。
    他们还经常找我咨询婚姻问题。搞得我跟婚姻咨询师似的,要接待全世界的客户。有时我还会约他们的妻子出来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办法能修复他们的夫妻关系。
    就算对方是社长,我也是劝和不劝分。他说:“我想出去透透气,享受一下自由。”于是我便说:“自由可以,但时候到了还是回家去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