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精英主义的困境 相对于作家,批评家通常归属读者阵营。批评家的职责之一是,向作家转达读者对于作品的观感。然而,近期的情况开始出现变化。从电视连续剧、电影到MTV、网络小说乃至网络游戏,众多新型的艺术门类不仅延伸了文学的地平线,同时使读者阵营产生了分裂。大众读者迅速地成为各种通俗性大众文学的拥趸,传统的批评家遭到了孤立。他们势单力薄,面目可憎,他们的观点无人问津,各种费解的专业术语或者喋喋不休的经典复述令人生厌。总之,这些批评家陷入了精英主义的困境。 这些批评家已经拥有一个稳定的文学评价体系。不论是“道”“气”“韵味”“诗教”“意境”还是“母题”“形式”“主体”“现实主义”“后现代”,众多源远流长的文学理论概念构成了这个评价体系的后援。然而,现今另一些以数据为中心的概念正在涌现,并且开始构筑另一种评价体系,例如收视率,点击率,多少亿的票房,一个作家的年度纳税额,谁在富豪排行榜上位居第几,等等。这些数据并非客观的事实描述,而是包含了强烈的价值倾向。“市场”无疑是新型评价体系的基础,种种市场手段——诸如资本运作、商品广告宣传、销售量或者产品价格的意义决不亚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或者巧妙的情节设置,公司经济账本上的高额利润似乎标志了卓越的文学成就。对于许多批评家说来,这些数据带来的震慑远远超过了预料。例如,那些网络小说的经济收益时常让批评家大惊失色,继而钦佩不已,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一批小说写了些什么,是否值得如此肯定,以及如此流行的深刻原因。利润即成功,这个原则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产生衡量的作用。 的确,这些批评家再也不想坚持精英主义的骄傲了。他们愿意在市场之中洗心革面,诚恳地接受货币的判断。当然,他们不会公开地向拜金主义投降,而是动用理论语言将货币的判断包装为“文化民主”。大众自愿地购买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难道不会比追随几个专家居高临下的训诫更为民主吗?这时,批评家几乎遗忘了一个事实:如今的市场已经如此成熟——推销某种商品的时候,商人的巧妙叙述一定会让消费者觉得,他们的选择发自内心而不是听从外部的灌输。 “文化民主”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词汇,往往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传统的叙述之中,追求“文化民主”的大众通常拥有革命者的身份。大众的革命对象是什么?文化上的陈规陋习?官方钦定的标准?隐藏于渊博或者考究背后的贵族趣味?以典雅面目出现的僵化、矫揉造作与保守主义?总之,这一切将决定精英主义与大众之间分庭抗礼的具体内容。然而,现今的大众往往以消费者身份出现。不论市场形式的“文化民主”如何实践,经济获利是一个诱人的结局。这时,遭受大众抛弃的精英主义常常如同一个不识时务的形象遭受嘲笑。作为革命者的大众曾经以摧毁资本主义市场为己任,充当消费者的大众巩固了商品关系的再生产,如此巨大的转向之中,精英主义始终只能充当历史的配角。 “文化研究”的兴盛包含了对精英主义的贬抑,所谓“高雅文化”犹如一批知识分子自以为是的炫耀。批评家终于察觉到底层的声音,“沉默的大多数”宁可消费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而对教授们的高头讲章没有兴趣。一些批评家甚至将通俗的大众文化叙述为令人尊敬的“民间文化”。如果说“民间文化”的运作机制植根于乡村或者社区、街道的传统人际关系,那么,通俗的大众文化则依托于发达的市场机制。作为另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市场拥有远为强大的宣传机器、动员手段和组织能力。相对于“民间文化”简朴的惩恶扬善或种种忠告、教训,通俗的大众文化更多的是欲望化装的白日梦。如此多元的文化结构之中,精英主义——那个以专业、经典、学院为正统的文化部落究竟拥有哪些存在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