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中古汉译佛经与汉语“父亲”称谓的来源(7)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中国语文》 储泰松 参加讨论

    3.“多多”的语源及其流变
    “多多”见于佛典的有6个例子,其中2例与“菴婆”连用,最早对“多多”作出解释的是李维琦(1992:17):
    波波摩摩、菴婆多多:波波,爸爸;摩摩,妈妈。菴婆,就是阿婆,称母亲。多多,后世演变为“爹爹”,称父亲。
    李维琦的解释基本是对的,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菴婆多多”里的“多多”是音译词,而非汉语固有词:
    (24)父母唯汝一子……汝父母听汝出家不?法师曰:“此句次第易解……阿摩多多者、‘汝’者易解,‘一子’者,唯汝一子无兄弟。”(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6,T24:711c)
    阿摩多多,经文自带小注云:“汉言阿摩是母;多多者,言父也。”《翻梵语》卷六同。又译“菴婆多多”。大正藏所附巴利文作ammatāta,梵文作ambātāta,查《梵和大辞典》:
    ambā:母。【汉译】母,娘,尊母,阿娘。amba:母,【汉译】阿母。(122b)
    tāta:父。【汉译】父,爷,尊父。(533b)
    虽然只有意译,没有给出音译形式,但据此还是可以推知“阿摩、巷婆、多多”都是音译词,但是例(16)(17)中的“多多”,可能不是音译词⑥,而是汉语固有词,只是形式巧合而已,原因有二:
    第一,同期南方汉语已出现“父亲”称谓词“爹”(见例1);例(16)中的“多多”,宋元明版藏经亦作“爹爹”。
    第二,在使用“多多”对译梵文之前,汉语已有了类似的称谓。例如:
    (25)《方言》卷六:“南楚瀑洭之间母谓之媓,谓妇妣曰母姼,称妇考曰父姼。”郭璞注:“姼,音多。”《广雅·释亲》:“妻之父谓之父姼,妻之母谓母姼。”曹宪注:“姼,多可反,亦音多。”
    姼,《方言》的“南楚瀑洭”地区大致指今天的两湖两广地区⑦,到《广雅》“南楚瀑洭”这一限制没有了,“姼”可能进入了通语,并进而由表“岳父母”转而指“父母”;为了配合意义的变化,字形亦由“女”旁转为“父”旁作“爹”或干脆用“多”来记音⑧。译经中最早用“多多”的是齐永明六年(488年)僧伽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此经译于广州竹林寺,由僧猗(或作僧祎)担任笔受,称谓词的翻译受本地方言的影响不无可能。另外,梵文的tāta与汉语的“姼”完美结合而成“多多”,既像音译词,又像固有词,因而很容易为人接受。
    姼,郭璞音多,曹宪音多可反,亦音多;根据《切韵》系韵书,多,得何切;爹,徒可切,声母有清浊之别,声调有平上之异。声母清浊相混,在语音史上并不鲜见,但平声如何改读成了上声呢?梵汉对音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
    在梵汉对音里,中古前后,梵文根本字与圆明字轮的对音有个重要的变化:梵文长短元音(含包含这种元音的音节)的汉语对音在唐代前后出现显著不同,见下表。
    
    唐以前梵文长短元音均用汉语平声字对,分别加注“长”或“短”,说明当时平声是个不长不短的调;但唐以后短元音改用上声字或入声字对,长元音用平声字对,说明其时平声读长调,上声读短调。正是由于汉语声调调型发生了变化,称谓词“姼”“多”读短调,平声不能准确记录实际读音,遂改由“爹”字充当,但在某些方言里可能仍然保留平声读音,并在《龙龛手镜》时期进入了通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