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求之不得”的词汇化及语义演变(8)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科学》2015年第14卷 胡勇 参加讨论

    4 “求之不得”与流俗词源 
    词源学传统上指对词的形式和意义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流俗词源指根据形式或意义上的某种联系假设一个词有某一词源,但事实上这个词的派生过程不是如此。(参看克里斯特尔 2000)索绪尔(1980:244)认为,“我们有时会歪曲形式和意义不大熟悉的词,而这种歪曲有时又得到惯用法的承认。……这些创造不管看来怎么离奇,其实并不完全出于偶然;那是把难以索解的词同某种熟悉的东西加以联系,借以作出近似的解释的尝试。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流俗词源。乍一看来,它跟类比好像没有多大区别。……唯一的差别在于类比的构成是合理的,而流俗词源却多少有点近于乱弹琴,结果弄得牛头不对马嘴。” 
    流俗词源也叫民俗词源(folk etymology)、假词源(false etymology)、伪词源(pseudo-etymology)。“民俗”通常是跟“科学”相对而言的,“假”、“伪”与“常规”、“正统”相对。这些不同的名称都突出了流俗词源的非科学性和反常规性,也就是索绪尔所说的有“歪曲”的成分存在,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上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求之不得”语义演变的各个阶段,从表1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四个阶段演变的渐变性与连续性。对此我们再简要说明一下。 
    “求之不得”在其出处中的用法是追求淑女而没有得到,述说的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属于“行域”用法。人们追求的事物一定是人们急切企求的事物,当我们在没有做出实际追求的前提下述说某事物是我们“求之不得”之物时,我们就是在表达主观的认识,属于“知域”。当我们用这种主观认识直接作为应答句时,特别是当语境已经表明我们能够得到追求目标时,我们就不需要再推导“求之不得”的字面意义,而直接将其理解为“急切企求”或“非常愿意接受”的主观态度,即“接受”的言语行为,属于“言域”。例如: 
    (33)a.那个人偷了一辆自行车。(行域) 
    b.这就是偷了那辆自行车的人。(知域/言域) 
    (34)a.君子追求淑女未果。(行域) 
    b.这就是追求淑女未果的那位君子。(知域/言域) 
    我们通常用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事物,同样,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一个事件也可看作是人物的某种临时属性,可用来描述和定位该人。例如,我们目睹某人偷了一辆自行车,当我们向警察陈述所见所闻时,会说例(33)a,即以该人为主语,陈述他做了何事。这是对现实行为的陈述,属于行域。当警察拿出一组照片让我们识别嫌疑人时,我们会指着其中的一张说例(33)b,即以该人为宾语的中心语,用发生的事件来描述该人。这是对我们已经获得的认识的陈述,属于知域,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行使某种言语行为,便属于言域。同理,例(34)a是对“君子”所作所为的直接陈述,类同于“求之不得”的本义用法,属于行域。例(34)b是用发生的事件来描述该“君子”,类同于“求之不得”的引申义用法,属于知域或言域。 
    例(33)b可以看作是以例(33)a的主语“那个人”为中心语,关系小句化而来的。例(34)b也可以看作是以例(34)a的主语“君子”为中心语,关系小句化而来的。同样,我们也可以拿例(33)a和例(34)a的宾语“自行车”和“淑女”作中心语,关系化得到例(33)c和例(34)c: 
    (33)c.这就是被那个人偷了的那辆自行车。(知域/言域) 
    (34)c.这就是君子追求未果的那位淑女。(知域/言域) 
    例(33)c和例(34)c在话语中可以起到类同于例(33)b和例(34)b一样的作用。关系化的基础和转喻一样,是相关。 
    以上论证试图说明,发生在“求之不得”身上的语义演变,就如同由例(34)a向例(34)b或例(34)c的转变一样,是以语法转喻为机制的词义引申。这是一种正常的词义演变现象,不存在“歪曲”的成分,因而不属于流俗词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