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骆敏 师范生为何走向革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北京晨报 骆敏 参加讨论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丛小平 定价:49元 出版:商务印书馆
    师范院校作为改革教育、实现现代化的灵丹妙药,自近代起引入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两方面特色:一是与本土文化之间存在冲突,二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传播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而丛小平的这本获得中国留美历史学会2008年杰出学术贡献奖的书,深刻地描绘了这一历程。
    丛小平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动力,有一小部分是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压力,但更多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自身问题。西方的制度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但改革后,教育体系中原有问题依然引起相当大的困扰。”
    师范生之所以走向革命,首先,学生多来自农村贫寒家庭,在1930年代,不少学生家庭经济每况愈下。第二,他们都是乡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他们有优越感,对社会的阶级分化深感不平。第三,现代教育未能给他们带来向上流动的机会。第四,进入师范学校后,他们接触到了一些现代思想,使他们开始对乡村社会进行反思,感到国民党的现代化和乡村政策并未改善其自身和家人的状况。第五,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软弱,使学生们更倾向于激进的革命政策。此外,1920年代末大革命失败后,一批左翼知识分子逃离城市,隐匿于乡村学校,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共产党组织注意到了这个群体,将其发展为中共的基层力量。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正如饶海蒂所说:“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