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求之不得”的词汇化及语义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科学》2015年第14卷 胡勇 参加讨论

    2 从“行、知、言”三域看“求之不得”的语义演变 
    2.1 “求之不得”语义演变的第一阶段 
    先看几个表达“求之不得”本义的例句: 
    (2)(介子推)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新序·节士》) 
    (3)义兴方叔保得伤寒,垂死,令璞占之,不吉,令求白牛厌之。求之不得,唯羊子玄有一白牛,不肯借。(《搜神记》) 
    (4)凡世人所以不信仙之可学,不许命之可延者,正以秦皇、汉武求之不得,以少君、栾太为之无验故也。(《抱朴子》) 
    (5)安定厅事前后闻诵书声,求之不得,七日乃止。(《十六国春秋别本》) 
    以上例(2)-(5)的使用特点是:“求”的目标(即“之”所指代的对象)多为具体的人或物,如“介子推”、“白牛”、“诵书声”;“求”是已然的动作行为;“求”的结果是没有得到,并且相邻的上下文中也没有表达得到了所求之物的意思。“求之不得”的本义表达的是真实的、已然的动作行为,属于“行域”。 
    “行域”用法的“求之不得”中的“求”意思是“追求”,“得”意思是“获得,得到”,均为实义动词。“求之”和“不得”分别表达行为和行为的结果,可以看成是两个各自具备独立性的事件,因此,句读时可以在中间点开。例如: 
    (6)史记曰,周鼎亡入泗水中,秦始皇过彭城,斋戒,欲出周鼎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不得。(《后汉书》) 
    (7)东观记曰:“梦臝袒冠帻,逾城,髡徒推之。”又“宠堂上闻虾羀声在火垆下,凿地求之,不得”也。(《后汉书》) 
    (8)安生掘地求之,不得,连年讼焉。(《北史》) 
    由于“求”是一个抽象的动作行为,所以上面用例中都给出了“求”的具体方式,分别为“没水”、“凿地”和“掘地”。从中断开后,方式和行为在一个小句,行为的结果构成另一个小句。 
    在断句时,与“求之不得”同义的“求之无得”、“求之弗得”、“求之不获”也经常从中点断。例如: 
    (9)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吕氏春秋》) 
    (10)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史记》) 
    (11)文公寤而求之,不获,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树而死。(《齐民要术》) 
    此类“求之不得”中间还可插入连词“则”或“而”。例如: 
    (12)人有当阙而哭者,求之则不得,去之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战国策》) 
    (13)今夫亡箴者,终日求之而不得;其得之也,非目益明也,眸而见之也。(《荀子》) 
    “求之不得”可以从中间点断,或者可以插入连词,一方面说明它的前后两个组成部分语义都比较实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它是一个短语,而非一个词,还处在词汇化的初始阶段。现代汉语中“求之不得”已经词汇化成词,形式上的凝固性势必也会对其意义的整体性提出要求,因而作为本义的行域用法极少,在北京大学 CCL语料库现代汉语部分的全部322个用例中,行域用法只有2例,不足百分之一。这2例仍然都可从中点断。例见(14)、(15)。 
    (14)一直想找本《浮生六记》,数年皆求之不得,不意今夜却于千百册旧书中,第一眼便望见了它。 
    (15)第十句的典故是晋代石崇有爱妾名绿珠,善吹笛,孙秀求之不得,怀恨在心,寻衅欲杀石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