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求之不得”的词汇化及语义演变(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言科学》2015年第14卷 胡勇 参加讨论

    古汉语例句(16)-(18)与例(19)b、(20)a最大的不同是,“求之不得”都处于一个零句之中,小句之内没有主语,故皆违反条件一。小句之内没有主语,就增大了真正的施事“人们/我们”被理解为“求”的施事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了例(16)-(18)符合语法。 
    例(16)和例(18)中,“求之不得”所在小句之前的小句都是主谓齐全的整句,这使得前后两个小句之间的停顿变得必要。而例(17)中前一小句“则那聪明二字”是一个由NP构成的零句,且长度很短,后一小句“求之不得”是一个谓词性零句,也很短,二者融合为一个整句的条件非常充分,那么句读时为什么要在二者之间用逗号断开,成为两个零句,而非一个整句呢?我们认为是为了使前一个 NP零句在形式上明确地满足做话题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之”对其回指的力度。因为从认知上看,停顿的插入就代表着前后两个部分之间关联性减弱,从潜在的句法上的主谓关系减弱为语用上的话题与评述关系。这样就便于将真正的施事插入后一零句中做小主语,形成主谓谓语句的理解,即“则那聪明二字,人们求之不得”,从而使句子更加合法。 
    古汉语例句(16)-(18)依靠着停顿来维持其脆弱的合法性,所以在古汉语中用例很少。到了现代汉语,一方面,类似的停顿的使用频率降低了,如在例(17)中,简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用停顿断开,现代汉语则很少像例(20)c一样断开;另一方面,即使真的造出了例(20)c一样的句子,由于在现代“求之不得”演变出了下文将要谈到的“言域”用法,例(20)c也会被理解为“这样的好机会,我非常愿意接受”,不会被理解成知域的“这样的好机会是想找都找不到的”。这就是“求之不得”的推理类知域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极少甚至不见的原因。 
    从“行域”到“知域”的渐变可以例(18)为例,其“好事往往求之不得”之意既可以看成是对以往事件的归纳总结,从而属于行域,也可以看成是对未来事件的预先推测,从而属于知域。 
    我们还发现一个孤例,也可看作是“求之不得”从行域向知域过渡的用例: 
    (21)一日,有个姓刘的,是个应袭赁子,到京理荫求官,数年不得。这一年已自钻求要紧关节,叮嘱停当,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闻西市李老之名,特来请问。李老卜了一封,笑道:“今年求之不得,来年不求自得。”刘生不信,只见吏部出榜,为判上落了字眼,果然无名。(《初刻拍案惊奇》) 
    此例中“李老”说出“求之不得”时,“求之”为已然行为,“不得”为未然结果,并为后来的事实所证实。动作行为和其结果有时在时间上距离很近,如动补式“摔倒”中的动作“摔”和结果“倒”之间几乎没有时间间隔;有的可以相距较远,如此例中“考试”和“出榜”之间隔了数日,急于得知结果的考生便求助于占卜。算命先生据说能够预见未来,常人眼中的未然在他们眼中可以是已然。“李老”在说“今年求之不得”时,在他心目中相当于是在报道一个已然的事实,属行域用法,中间可插入停顿,说成“今年求之,不得”;而这话在常人听来,是“李老”料事在先的先知先觉,常人则无从知晓,故属于知域。 
    行域的“求之不得”都可在中间插入停顿,说明它还没有词汇化。知域的“求之不得”则已经词汇化,不可插入停顿。例(21)中的“求之不得”特殊在它虽然处于向知域过渡的阶段,但是还没有凝固成词。而同样处于过渡阶段的例(18)中的“求之不得”则已成词,副词“往往”修饰的只能是“求之不得”这个整体,不能只修饰“求之”。 
    2.3 “求之不得”语义演变的第三阶段 
    先看一些古汉语例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